第 1 頁:單選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單選題及填空題答案 |
第 4 頁:簡答題及論述題答案 |
三、簡答題
36.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范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而展開的。而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又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該系統(tǒng)包含五種要素和三種過程。
學習與教學的五種要素:(1)學生,(2)教師,(3)教學內(nèi)容,(4)教學媒體,(5)教學環(huán)境。
學習與教學的三種過程:(1)學習過程,(2)教學過程,(3)評價/反思過程。在學與教的過程模式中,五種因素共同影響了三種過程,而且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
37.(1)準備律。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事前有一種準備狀態(tài)時,實現(xiàn)則感到滿意,否則感到煩惱;反之,當此聯(lián)結不準備實現(xiàn)時。實現(xiàn)則感到煩惱。(2)練習律。桑代克認為,任何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一經(jīng)練習應用,其聯(lián)結就會牢固,不用就會使聯(lián)結的力量逐漸減弱,不用的時間越長,則聯(lián)結的力量就越小。(3)效果律。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應之后,如果獲得滿意的結果(如食物),其聯(lián)結的力量就會增強;相反,如果獲得令人煩惱的結果,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結就會削弱。
38.(1)符號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即學習符號本身代表什么。符號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是詞匯學習。(2)概念學習。概念學習就是獲得概念的一般意義,亦即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和本質(zhì)屬性。通常是用一個名詞來予以表征或概括的。(3)命題學習。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復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間的關系。
39.(1)目的性。問題解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tài)。(2)認知性。問題解決是通過內(nèi)在的心理加工實現(xiàn)的。(3)序列性。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即認知操作,如分析、聯(lián)想、比較、推論等,僅僅是簡單的記憶提取等單一的認知活動,都不能稱之為問題解決。
40.群體動力的表現(xiàn):
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體動力,實現(xiàn)課堂的促進功能。
(1)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名成員的吸引力。它可以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之間的友誼感和志趣等來說明。
(2)群體規(guī)范。群體規(guī)范是約束群體內(nèi)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guī)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guī)范。
(3)課堂氣氛。課堂氣氛作為教學過程的軟情境,它通常是指課堂上某些占優(yōu)勢的態(tài)度與情感的綜合狀態(tài)。課堂氣氛具有獨特性,不同的課堂往往有不同的氣氛。
(4)課堂上的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取決于交往雙方需要滿足的程度。吸引與排斥、合作與競爭是課堂上二主要的人際關系。
41.(1)測驗應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2)測驗必須是教學內(nèi)容的良好取樣;(3)根據(jù)測驗目的,確定測驗的結果;(4)注意測驗的信度,在解釋結果時應慎重;(5)測驗應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論述題
42.遺忘規(guī)律: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即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的,呈負加速型。
遺忘規(guī)律的理論解釋:(1)痕跡衰退說。這是一種對遺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釋。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由于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結果。桑代克在其“練習律”中指出,習得的刺激一反應聯(lián)結.如果得到使用,其力量會加強;如果失去使用,則聯(lián)結的力量會減弱,以致逐漸消失。(2)干擾說。干擾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干擾的結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為學習和回憶之間出現(xiàn)暫時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記憶也就可以得到恢復。干擾說認為遺忘的抑制現(xiàn)象有兩種情況,即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所謂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倒攝抑制,指后學習的材料對保持或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3)同化說。奧蘇貝爾認為,遺忘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知識的組織和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在有意義學習中,新舊知識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建立非人為的、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它充分說明了人們在記憶中的積極能動性。人們?yōu)榱耸挂恍┲匾倪m用范圍廣泛的觀念更好地得到保存,會主動地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4)動機說。這一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信息排除在意識之外。這種現(xiàn)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他認為這些經(jīng)驗之所以不能回憶,是因為回憶它們時,會使之產(chǎn)生痛苦、不愉快和憂愁,因而不能為自我所接納,將其儲存在無意識中,也就是被無意識的動機所壓抑。
43.(1)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只忙于“教”與“檢”,學生只忙于“學”與“考”,但是還是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可以建議嘗試著從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方面去改變這種情況。
(2)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但是縱觀當今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大多教師只重視講聽。缺乏學法及其運用的指導。許多學生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體驗淡薄。許多學生只知道某種學習方法或技能有效,但并不清楚何時選擇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方法或技能,只知道是機械地運用,遇到新情況則表現(xiàn)為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而培養(yǎng)學習策略能彌補這一不足。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和成績的良好途徑。
(3)學習策略是學習者根據(jù)學習情境的特點和變化而采用的達到一種或多種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它不同于具體的學習方法或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的變量很多,除了學習風格外,還包括學習的目標、任務、要求、學習結果的評價與測驗,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生的能力、性格、氣質(zhì)與個性特點等。學習策略的任務是要充分認識這些變量,并揭示這些變量與學習方法或技能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①首先,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激活并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緒與思維狀態(tài);②分析學習情況,選擇學習方法;③制訂周密、詳細的計劃;④執(zhí)行、監(jiān)控、整理學習計劃。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