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1-15 |
第 2 頁:單項選擇題16-30 |
第 3 頁:辨析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 |
第 4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 |
第 5 頁:答案:辨析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 |
二、辨析題
1.正確。理由: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就是獲得新經驗的認知過程。
2.正確。理由:桑代克的“試誤學習”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應的形成是對于同一學習現(xiàn)象的不同解釋,本質沒有差別。
3.正確。理由: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策略。
4.錯誤。理由:泰山、月球都屬于符號。
5.錯誤。理由:專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用于問題表征的時間要多于新手。
6.錯誤。理由:在泰勒的課程原理和評價原理基礎上設計的課程評價模式是目標評價模式。目的游離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提出來的,即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7.錯誤。理由:分組教學是對班級授課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組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本題的表述過于絕對。
8.錯誤。理由:我國學校的主體是全日制學校。
9.正確。理由:柯爾伯格提出了道德發(fā)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的模式,運用道德兩難故事法來進行道德教育。
10.正確。理由:班級管理的對象是班級中的各種管理資源,包括人、財、物、時間,空間、信息。在管理對象中,“人”主要是指學生,他們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對象和核心要素。班級管理應該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三、簡答題
1.(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1)建立咨詢關系。(2)澄清和評估問題。(3)確定改變的目標。(4)促成改變的實現(xiàn)。(5)結束咨詢即追蹤效果。
3.程序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1)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識項目應該是許多具有邏輯聯(lián)系的小步子,下一步與上一步間的難度、深度差異不應太大,要方便學生順利地學習。(2)積極反應:學生對每個知識項目的問題都要作出反應。(3)及時反饋:對學生的反應及時給出反饋信息,進行強化。(4)低錯誤率:將錯誤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學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確反應。(5)自定步調: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學習的進度,而不必要求每個學生同對同步學習同一知識項目。
4.意義學習,是指一種涉及學習者成為完整的人,使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是一種與學習者各種經驗融合在一起的、使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了促進意義學習的基本條件:(1)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2)讓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我的關系,一個AX會有意義地學習他認為與保持或增強“自我”有關的事情,而這種相關性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速度和效果。(3)讓學生身處一個和諧、融洽、被人關愛和理解的氛圍。(4)強調要注重在做中學。
5.促進陳述性知識學習的一般條件包括:(1)對新知識的積極關注。(2)對相關let命題主動、有效的提取。(3)合理使用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5)必要的復習。(6)及時組織和系統(tǒng)化。
6.教師威信形成的主要條件有:(1)思想品質:思想好,對自己要求嚴格,講文明,以身作則,為人師表。(2)知識水平:有真才實學,知識豐富。(3)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好,表達能力強,講課富于啟發(fā)性。(4)教育熱情:熱愛教育事業(yè),關心學生,與學生同甘共苦。(5)工作態(tài)度:盡職盡責,勤勤懇懇,治學嚴謹,誨人不倦。(6)教育作風:平易近人,不體罰學生,處事公正,作風民主。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這段話指出了當前中國教育的弊端。當前中國教育趨向于分數(shù)教育(即應試教育),都是以分數(shù)來
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學生已經變成讀書機器,而失去了本身擁有的天賦,沒有自我了。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發(fā)展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部分組成。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中國教育已經開始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
2.【答案要點】
(1)明確教學目的。
(2)保證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
(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
(5)組織好教學活動。
(6)布置好課外作業(yè)。
(圍繞上面幾點展開論述。)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