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判斷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論述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20×1分)
1.C 2.B 3.C 4.C 5.C 6.B 7.B 8.C 9.A 10.A 11.A 12.D 13.A 14.D 15.A 16.B
17.D 18.B 19.B 20.A
二、多項選擇題(10×2分)
1.ABCDE 2.BCDE 3.BDE 4.ABE 5.CE 6.BCDE 7.ABCDE 8.BCD 9.CDE 10.BCDE
三、判斷題(20 X1分)
1.× 2.√3.√4.√5.×6.×7.×8.√9.√10.×11.× 12.√13.× 14.×15.×
16.√17.×18.√ 19.√20.×
四、簡答題(6×6分)
1.【答案要點】(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3)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2.【答案要點】循序漸進的原則是指教學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tǒng)和學生的認識發(fā)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按教材的系統(tǒng)性進行教學。(2)注意主要矛盾,解決重點與難點韻教學。(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答案要點】(1)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2)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4)適應培養(yǎng)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4.【答案要點】(1)提高教師道德認識。(2)陶冶教師道德情感。(3)磨煉教師道德意志。(4)培養(yǎng)教師道德行為習慣。
5.【答案要點】(1)關鍵是明確教學實踐是掌握和提高教學技能的主要途徑,要有意識地將改善教學技能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2)方式上,要在備課、上課及課后都注意對教學技能進行設計、應用、分析和總結(jié),并長期堅持不懈。
6.【答案要點】(1)了解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背景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2)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機制是德育管理的組織保證。(3)構建德育網(wǎng)絡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五、案例分析題(2×8分)
1.【答案要點】(1)新的職業(yè)道德中要求教師增強自身的道德責任感及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是新時代中倡導的新型教師的發(fā)展方向。(2)現(xiàn)在有很多的老師缺乏職業(yè)道德責任感,教師對下一代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班主任在班級建設中是怎樣的行為表現(xiàn),那么他的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會有所體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更多的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加強道德責任感。(3)一旦教師道德責任感增強,那么教師的最終想法只會是怎樣使我的學生更優(yōu)秀,使我的學生更快樂的學習,使我的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現(xiàn)在做功利的事情。(4)這位校長說得很對,教師加強了道德責任感就等于對學生有了責任,對自已的工作有了責任,會更全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yè)當中。
2.【答案要點】(I)教師有對課堂管理的權利,但是沒有把學生攆出教室的權利,這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劉某的做法侵犯了李某的受教育權。(2)教師劉某體罰學生,違反了義務教育法。(3)家長的要求是正確的,校方應該對劉某給予相應的懲罰。
六、論述題(2×13+12分)
1.【答案要點】(1)“平行影響”教育思想的含義:教師要影響個別學生,首先要去影響這個學生所在的班級,然后通過這個集體與教師一起去影響這個學生,這樣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效果。(2)管理要求:第一,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第二,充分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教育轉(zhuǎn)化個別學生。第三,通過轉(zhuǎn)化個別學生,促進班集體的管理和發(fā)展。
2.【答案要點】(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運用記憶術。(3)進行組塊化編碼。(4)適當過度學習。(5)合理進行復習。
3.【答案要點】(1)和諧社會是指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具體說,就是一種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質(zhì),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完善民主政治和促進文化發(fā)展等重要的社會功能。(3)教育可以通過促進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尤其是提高國民索質(zhì)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