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選擇題II
1 答案: AC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主體在認識過程中的特點,具體是主體對客體的信息選擇問題。主體在認識過程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表現(xiàn)為主體以感覺器官為門戶的生理系統(tǒng)所決定的選擇。在此基礎上,思維活動還要對信息進行自覺的、能動的選擇。人的選擇不是主觀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邏輯思維方式和方法的制約。
2答案: ABC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對認識問題的理解。“熟知”即對事物的熟悉、了解,但并不意味著對其本質(zhì)的正確把握!罢嬷奔磳κ挛锉举|(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A、B、C項都是可能的。D項不恰當。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
3 答案: CD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qū)別。感性認識不等于是直覺的,選項A錯誤。選項B的后半句是不正確的,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zhì)、內(nèi)部聯(lián)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間接性、抽象性,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概念判斷推理,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認識。所以選項C、D正確。
4 答案: ABC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實踐作為認識的發(fā)展動力的全面理解。根據(jù)相關知識,本題中四個選項均從某一方面揭示出實踐作為認識發(fā)展動力的特點,所以全選。
5答案: AB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對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正確理解。題干以歷史上的“日心說”這一事例,來揭示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的特點,即A、B、D三項。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條件論,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所以選項C不對。
6答案: BC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關于真理問題的正確理解。題干是列寧同志的一段話,它揭示出真理具有條件性、相對性、具體性,在一定條件下真理會向謬誤轉(zhuǎn)化。
7答案: BC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標準的不確定性是由實踐本身的歷史性和不斷發(fā)展性所決定的,所以本題選項B、C正確。選項D否認了實踐的客觀性,把實踐標準變成了主觀標準。選項A否認了實踐標準的唯一性,把有些真理劃歸為邏輯證明,這也是不對的,邏輯證明是立足于實踐證明基礎之上的,是對實踐證明的補充,它不能取代實踐證明的唯一性。
8答案:ACD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的掌握,還有對孫中山知行觀的基本的理解。D項的“先”是邏輯上的先。B項的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認識論觀點,中心意思是認為知就是行,而知本質(zhì)上是決定行的,知是行的來源、開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結(jié)束。顯然,這不是孫中山先生知行觀的含義所在。
考生即使對孫中山先生的知行觀沒有了解,那么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的實踐與認識的正確關系,也可以作出準確的選擇。
本題類似于近年考到的一道考研政治真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9 答案:AC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考生對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準確理解,具體考查考生對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指的是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它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實踐標準是唯一的,即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二是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做出檢驗,考生若牢牢把握了這兩點,就不難判斷出正確答案。
10答案: CD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選項A、B都不屬于客觀實際,不能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之為真理是因為它與客觀相符合,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對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11 答案: AD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感性和理性的關系。感覺是人對世界低層次的反映,是感性認識的組成部分,“跟著感覺走”是唯心主義經(jīng)驗論的命題。感覺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跟著感覺走”否認了理性,所以這又是一種否定理性作用的觀點。選項B、C與題干不符合。唯物主義認為感覺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跟著感覺走”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沒有人本主義方面的意思。
12答案: BC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的辯證過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知識點,答案是B、C。選項A、D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明顯的干擾項。
13 答案: ABCD
【答題思路】 本題綜合考查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感性與理性的關系!鞍磮D索驥”的成語是教條主義的著名命題。它沒有看到客觀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主張照學書本,生搬硬套。A、B、C、D均符合題意。
2003年的第33題,以“按圖索驥”為材料,考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材料分析題。
14 答案:AC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辯證過程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該題是一道綜合性試題,強調(diào)考生要注意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的記憶理解。
15答案:AB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主體性、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把握和理解。試題中的“眼看”屬于感性認識,職業(yè)背景屬于理性知識和已有的認識。不同職業(yè)對同一事物產(chǎn)生不同的感性認識,并體現(xiàn)了認識的能動性。C項的錯誤之處在于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顛倒了,因此選項A、B、D正確。
16 答案: ABC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非理性因素的內(nèi)容。本題比較簡單,即使考生不知道非理性因素具體包括哪些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將D項排除,因為D項講的是辯證思維方法,因此可得出正確選項是A、B、C。
17 答案:A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有:解釋作用、指導作用、預見作用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動力作用、、誘導作用和激發(fā)作用。試題問的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所以選項A、D正確。
18 答案:ABC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認識的無限發(fā)展和不斷反復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又由于認識是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以及人的認識能力在一定條件下的局限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因此,選項A、B、C都正確,D項的錯誤在于只承認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認了人的認識能力的無限性。
19 答案:ABCD
【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對實踐對認識決定作用的全面把握。本題中四個命題均從特定角度反映了實踐的決定作用。
20答案:BC
【答題思路】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這段名言所體現(xiàn)的哲學思想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題中有兩個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論一經(jīng)群眾掌握,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這兩句話講了兩層意思,前者是說“理論不能代替實踐”(C項),后者是說“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B項)。選擇此題還可以用排除法。選項A、D明顯是錯誤的選項,應當排除,只有B、C兩項反映了馬克思這段話的原意。此題不難,即便考生沒有讀懂馬克思的話,也能找出正確選項。
21答案:AD
【答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把握。就二者的關系而言,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而理性認識則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所以選項A、D正確,至于其他選項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無關,所以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