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為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于腸胃,則為霍亂。
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大法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又法云:在經(jīng)者,宜發(fā)之。
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神門,大陵。
滋以化源,補以甘溫,瀉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輕劑,同精導(dǎo)氣,使復(fù)其本位。
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榮,足少陰輸。魚際并太淵輸。
太陰以苦甘寒。乃亂于胸中之氣,以分化之味去之;若成痿者,以導(dǎo)濕熱,若善多涕,從權(quán)治以辛熱。仍引胃氣前出陽道,不令濕土克腎,其穴在太溪。
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三里。
因足太陰虛者,于募穴中導(dǎo)引之于血中。有一說,腑輸,去腑病也,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于足陽明胃之募穴中引導(dǎo)之。如氣逆上而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fù)始。
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輸。通谷深,束骨深。
先取天柱、大杼,不補不瀉,以導(dǎo)氣而已。取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不補不瀉,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導(dǎo)去之。如用藥,于太陽引經(jīng)藥中,少加苦寒、甘寒以導(dǎo)去之,清涼為之輔佐及使。
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取其陽明、少陽之滎輸。二間、三間深取之,內(nèi)庭、陷谷深取之。
視其足、臂之血絡(luò)盡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補不瀉,從陰深取,引而上之。上之者,出也,去也。皆陰火有余,陽氣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榮也,當(dāng)從陰引陽,先于地中升舉陽氣,次瀉陰火,乃導(dǎo)氣同精之法。
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dǎo)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