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之難,難于上青天,雖有萬語千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也難于一吐為快。面試之難,難于上青天,雖有千思萬想,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在這里,中公教育專家會為考生介紹一些必備的知識和方法,帶領考生找到迅速解決問題的途徑。
公務員考試面試是在筆試之后進行的,筆試合格者才能進入面試,相對筆試而言,面試更傾向于測試考生的綜合素質。面試,是一種通過精心設計、以交流和觀察為主要手段,以了解考生的綜合素質及相關信息為目的的測試方式。在面試過程中,考官可以根據(jù)考生當場對所提問題的回答,考察考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求職動機、人際交往能力、應變能力、自我情緒控制能力、計劃組織協(xié)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舉止儀表和氣質修養(yǎng)。
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面試一般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事考試中心命制題目,省級考試是由省人事考試中心命題,各個地區(qū)參照省的命題,分別命題。面試時組成面試考官小組,面試考官小組由具有面試考官資格的人員組成,每個組一般為7-9名考官。面試成績在面試結束后當場告知本人。采用結構化面試方法的,每個應試者的面試時間為15分鐘。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時間一般為1個小時左右。
目前,面試的測評內容已不僅局限于儀表舉止、口頭表達、知識面等,現(xiàn)已經發(fā)展到對思維能力、行政應用能力、政治理論理解能力、反應能力、心理素質、求職動機、進取精神、身體素質等全方位的測評。
國考的面試形勢按照國家公務員面試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jù)面試對象和招考職位的要求,可以采用結構化面試、實際操作、無領導小組討論、文件筐作業(yè)和情景模擬等方法進行。采用兩種以上方法面試的,應事先合理確定各種方法在面試成績中所占得分比例。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面試考試多數(shù)職位采用結構化面試方法,但近年來已有部分職位開始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法,因此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考生應提前對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法作必要掌握和學習。
一、結構化面試法
1.問答式。由考官按面試題本要求提問,考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解答。一般采用必答、選答、順應式解答三種形式。
2.答辯式。考生就某種理念、意見或行為回答考官的質詢、質疑。
二、無領導小組討論法
將考生按相同或相近的報考職位分組,每個小組(一般為5-7人)在無人組織的情況下,就某個問題進行無領導(無支持人)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見解。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一般采用結構化面試方法,結構化面試與其他面試方法相比,更為適合大型人才選拔考試,更科學、正規(guī)、系統(tǒng),程序更嚴密,更便于組織實施,且測評結果的效果的效度和信度得到普遍認可。
面試評分的測評要素:綜合分析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計劃、組織、協(xié)調能力;;自我情緒控制;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的匹配性;舉止儀表。
面試評分的測評要素考察的主要內容:
綜合分析能力,主要考察:對事物能從宏觀方面進行考慮;對事物能從微觀方面對其各個組成部分予以考慮;能注意整體和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各部分之間的有機協(xié)調組合。
言語表達能力,主要考察:理解他人的意思;口齒清晰,具有流暢性;內容有條理,富于邏輯性;用詞準確、恰當、有分寸。
應變能力,主要考察:有壓力狀況;情緒穩(wěn)定;思維反映敏捷;考慮問題全面周到。
計劃、組織與協(xié)調能力,主要考察:依據(jù)部門目標,預見未來的要求、機會和不利因素,并作出計劃;看清相互依賴的沖突各方之間的關系;根據(jù)顯示需要和長遠利益作出恰當選擇;及時作出決策;調配、安置人、財、物等有關資源。
人際交往的意識與技巧,主要考察:人際合作的主動性;對組織中權屬關系的意識(權限、服從、紀律);人際間的適應;有效溝通: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性與靈活性。
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主要考察:有較強刺激情境中,表情和言語自然;在受到有意挑釁甚至侮辱的場合,能保持冷靜;為了長遠或更高目標,抑制自己當前欲望。
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的匹配性,主要考察:現(xiàn)實性需要(解決住房、戶口遷移、專業(yè)對口等)與崗位情況;興趣與崗位情況;成就動機(認知需要、自我提高、自我實現(xiàn),服務他人的需要,得到鍛煉等)與崗位情況;對組織文化的認同。
舉止儀表,主要考察:穿著打扮是否得體;言行舉止是否符合一般的禮節(jié);是否有多余的動作。
在面試過程中充分的準備是備戰(zhàn)面試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公教育專家建議考生要及早準備,筆試分數(shù)揭曉后到面試大概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一定要做到勤練、勤搜、勤記。
最后恭祝大家面試順利!
相關推薦:公務員面試經驗談:把握三大聯(lián)系 抓住面試核心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