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2年12月7日晚,北京一名年過五旬的騎車人不幸被軋成重傷。120急救中心的一位王醫(yī)生發(fā)微博稱,自己在隨車搶救傷者的過程中,親眼看到一路上鮮有車避讓,眼睜睜地看著一個生命在她面前逝去。
在上海,一輛從仁濟醫(yī)院開出的救護車,在路上緩緩行駛。路邊的不少小販、自行車和行人擋住了去路,駕駛員不得不探出頭,不斷地打招呼。50米路程,竟耗費了5、6分鐘。還有人偏偏“對著干”,任憑司機按喇叭、拿麥克風喊叫,他依然充耳不聞,慢吞吞走在前面。在廈門,據(jù)一線救護人員保守估算,大約30%的傷病員,因為道路擁堵、讓行困難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解析】
給急救車讓道本來是一個常識,為何在中國就有“不讓道”的人呢?不少人將這一現(xiàn)象歸結于部分司機個人道德素質(zhì)低下,這一看法過于狹隘、片面。“不讓道”表面上來看是公民素質(zhì)問題,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第一、“不讓道”除了意愿上不讓,還有可能是道路擁堵難以避讓。在特別擁堵的道路尤其是北京的道路下,給急救車避讓存在實際困難。據(jù)報道,這起因搶救不及時而導致傷者身亡的悲劇發(fā)生在北京的周五的晚高峰。從事故地田村北路東口到最近的武警總醫(yī)院,一路水泄不通。實際上,在只能挪行的交通狀況下,指望鳴笛來殺出一條生命通路難度很大。
第二、中國司機缺乏讓道的培訓。為救護車、消防車讓道的意義很簡單,讓大家明白并不是一件難事,問題在于許多司機不具有讓道的技術。駕校培訓日趨“速成化”,大量技術不熟練的新手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往往不知該如何應對,更不清楚如何在擁擠的道路上為救護車、消防車等特種車輛讓道。
第三、法律上的漏洞。《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于“給救護車讓道”的說法由之前的“必須讓行”改為了“應當讓行”,這種提倡性的建議對于公眾的約束力偏弱。
第四、特權的濫用毀壞了“鳴笛”的公信力。特種車擁有的特權是人民給的,其功能是在特殊情況下發(fā)揮服務功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少數(shù)人把特權當成方便自己的特別待遇。例如,急救車上,“白衣天使”搭車回家,一路談笑風生卻還拉響鳴笛。這樣的行為嚴重地破壞了“特別鳴笛”在人們心中的威嚴,對其產(chǎn)生質(zh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