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落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它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改革新進程的總綱領”。這次全會也因此被賦予十一屆三中全會級別的歷史性意義。
從十八大之前的一兩年,關于深化改革的各種爭論就在中國思想界和輿論界不斷涌現(xiàn)。這次全會既全面總結了35年的改革歷程,也對中國社會各界的期待做了回應,全會閉門舉行,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中國社會對它的實際參與是前所未有的。
前一段時間輿論中一直有擔心,即中央是否會真下決心啃改革的“硬骨頭”。到昨天,圍繞改革“決心”的爭論應當基本結束了,中國社會的注意力應當迅速轉移到如何把三中全會決定轉變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現(xiàn)實。
未來一段時間,要防止并反對以下情況的出現(xiàn)。
一要反對繼續(xù)對“什么是真正改革”漫無邊際的耍嘴皮子。三中全會已經(jīng)凝聚、反映了社會對改革的最大共識,全會的決定不僅有理論高度,而且具有實踐上的可行性。社會各界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人應致力于為這些決定的貫徹做出貢獻,而不是額外扯出更多的爭論,通過損害改革共識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第二,隨著改革的推進,要堅決反對一些利益群體“鬧利益”,或者做改革的“釘子戶”,尤其要反對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社會“合理化”。應堅決維護中央在統(tǒng)籌改革上的權威。中國作為利益多元化已成現(xiàn)實的大社會,如果不追求小群體利益同社會大利益的辯證統(tǒng)一,而鼓勵彼此的“絕對平等”甚至對抗,那么改革就是一句空話。
第三,要反對把改革同快速增加社會福利資源畫等號。改革是再創(chuàng)業(yè)過程,它不只是對以往形成的財富和福利資源的簡單再分配。中國人未來的福利狀況有多好,同時取決于我們今后的財富創(chuàng)造能力和它們的分配機制。有人宣揚改革就是要迅速形成全民免費醫(yī)療和免費教育等高福利體系,這樣的誤導應當受到糾正。
改革之所以得到中國社會的普遍支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有經(jīng)久不衰的崇高威望,關鍵在于這35年的改革的確成功了,它深刻改變了中國,給全體人民帶來了無可辯駁的好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還剛剛打下一個基座,歷史對它的最終記述將取決于中國社會是否能圍繞它行動起來,創(chuàng)造真實的改革輝煌。
回顧第一個改革十年中國曾發(fā)生過多少曲折,我們就可以想到,即使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驗豐富,但改革的路上仍有很多不確定性需要面對。改革不僅是對領導者的考驗,也是對社會理性和成熟度的拷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再出幾個能夠高度服眾、能帶給中國社會驕傲、并有可復制推廣價值的“樣板”。它們應當是具體的城市或城市社區(qū),具體的社會增長模式或社會創(chuàng)新模式,以及具體的改革者。這樣的名字曾在中國大量涌現(xiàn),我們期待在未來聽到更多。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的方向,它需要各級管理者和全社會創(chuàng)新性實踐的海量跟進,F(xiàn)在有些地方官員政治正確性保持得好,但缺少擔當改革風險的勇氣,也缺少創(chuàng)新的智慧和能力。這是推動《決定》在全國落實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點上召開的。改革的實際落實情況將決定中國未來的社會面貌,也將決定這個國家以什么姿態(tài)和能力參與21世紀競爭。我們所有人都是改革的參與者,誰也不應做看客,拖后腿,或者投機取巧。
相關推薦:
2014山東公務員申論熱點:"免費醫(yī)療"不是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