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風俗禮儀
【春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習俗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節(jié)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jié),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震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酒蚯伞课覈耖g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洝穼ⅰ熬拧倍殛枖,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干凈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麟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后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于、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赏扑愠觥珎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兇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蹲髠鳌げ軇フ搼(zhàn)》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 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guī)格也有所區(qū)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日朝,秋見日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jié)。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置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稖S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問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
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揪虐荨课覈糯赜械南驅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吨芏Y》謂“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竟颉績上ブ,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薄咀抗糯囟,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后,食坐盡前!氨M后”是盡量讓身體坐后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咀巍抗艜r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读H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惫糯ㄖǔJ翘檬医Y構,前堂后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jié)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粵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婀毕蜃瑥埩嘉飨蚴!表椡踝巫钭,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qū)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jié)。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并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后,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并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吨芏Y》:“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惫糯F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fā)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后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稘h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肚G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蔽闹械摹白妗本褪恰白娴馈保R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褒S”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敖,,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fā)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缎帕昃`符救趙》:“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徉.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弊阋娦帕昃龑钌鹁础=袢擞小疤撟笠源币徽Z。
【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jié)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h,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稌x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后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xù)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tài)。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中國少數民族的禁忌】
蒙古族忌諱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婦女生育時,忌諱生人人內:哈薩克族忌諱別人當面數他們的牲口:佰族忌諱別人摸頭和耳朵,忌諱向少女贈送飾物和香煙:哈尼族忌諱他人到產婦家借家具;景頗族忌諱用手搖熟睡的人;錫伯族忌吃狗肉:鄂倫春族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輩的名字和死人的名。怒族忌諱拒絕贈送的禮物和食物;阿昌族忌諱走路時從別人面前擦過,或從腿上跨過:獨龍族見面時,男的忌諱拍摸肩頭,女的忌諱觸摸包頭、衣物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xiāng)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等忌吃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動物。四、古代地理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苯褚殉蔀橹袊膭e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qū)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贏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游《示兒》詩:“王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敝刚麄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彼抉R光《赤壁之戰(zhàn)》:“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四海】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冻啾谥畱(zhàn)》:“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薄段迦四贡洝罚骸八暮V螅袔兹藲e?”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官”。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哆^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绷簡⒊渡倌曛袊f》:“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薄哆^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薄鹅仓畱(zhàn)》:“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痹偃纭都烂梦摹罚骸跋葔L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qū)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qū)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而日見之!”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薄窘蟆考唇瓥|。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窘怼块L江以南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蓖醢彩娫疲骸按猴L義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稉P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而欓T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占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冻啾谥畱(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薄哆^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堆闶幧健罚骸鞍次饔驎,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骸皫X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薄赌咎m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稄埡鈧鳌罚骸昂馍偕茖傥模斡谌o。”《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彼逄埔院蠛喎Q“輔”。
【三秦1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䥇^(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在的省!(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薄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罚骸巴歇q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達于漢陰!薄皾h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自下!读赐鳌罚骸皣L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薄睹坊◣X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庇秩鐡P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盂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痹偃绾贾莘Q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骸坝嘧x《東京夢華錄》、《武林日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薄洞阂瓜灿辍罚骸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稄埡鈧鳌罚骸坝涝,舉孝廉不行!薄蛾惽楸怼罚骸扒疤爻煎。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稄埡鈧鳌罚骸斑B辟公府,不就!薄鞍驳垩怕労馍菩g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对娫挾⻊t·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
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蹲笾乙愎菔隆罚骸凹霸嚕艉裘潦饭,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20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都烂梦摹罚骸坝馊,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必暿繀⒓拥钤囦洖槎锥冀羞M士。據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贾羞M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生員(秀才)參加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tǒng)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加鄉(xiāng)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度辶滞馐贰返谌貙懛哆M中舉后,張鄉(xiāng)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fā)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后便可升官發(fā)財。
【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柬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都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捌祁}”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人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fā)揮。無淪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拘!肯拇鷮W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R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睹献印る墓罚骸霸O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蚍褐笇W;蚪逃聵I(yè)。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稄埡鈧鳌罚骸耙蛉刖⿴,觀太學!薄端蜄|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jiān)】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穆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jiān)”,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渝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至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司業(yè)】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洞倏棥罚骸坝謬趯W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qū)的學政!窘淌凇吭競魇谥R、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局獭繉W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颈O(jiān)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蛴蓪W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蹲8!分械摹八氖濉本褪恰耙粋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各類監(jiān)生。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