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單選題及填空題答案 |
第 4 頁:簡答題及論述題答案 |
2012年湖南省《中學教育心理學》命題預測試題及答案(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入相應的括號內)。
1.20世紀60年代初,由( )發(fā)起課程改革運動,自此,美國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A.維果斯基
B.桑代克
C.布魯納
D.烏申斯基
2.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抽象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的時期是 ( )
A.童年期
B.幼兒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3.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是掌握( )的過程。
A.直接經驗
B.間接經驗
C.直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為輔
D.運動技能
4.維果茨基認為教學與發(fā)展的關系應該是 ( )
A.發(fā)展要走在教學的前面
B.發(fā)展和教學齊頭并進
C.教學要走在發(fā)展的前面
D.發(fā)展和教學相互決定
5.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成間接推測其存在的,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問題的知識稱為 (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描述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6.下面有關操作技能的特點正確的是 ( )
A.物質性、外顯性、展開性
B.觀念性、內潛性、簡縮性
C.物質性、外顯性、簡縮性
D.觀念性、內潛性、展開性
7.從榜樣中所觀察到的行為,產生動作再現是觀察學習的 ( )
A.注意過程
B.保持過程
C.復制(再現)過程
D.動機過程
8.第一個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實驗研究,并明確提出解釋的理論叫做 ( )
A.試誤說
B.頓誤說
C.定位說
D.發(fā)現說
9.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說:“給我l2個健全的形體良好的嬰兒和一個由我自己指定的撫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境,我從這些嬰兒中隨機抽取任何一個,保證能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一類專家——醫(yī)生、律師、商人和領袖人物,甚至訓練成乞丐和小偷……”這段話的實質是 ( )
A.相互作用說
B.二因素說
C.環(huán)境決定論
D.遺傳決定論
10.中國人看國產影視片容易分別辨出人物面形,而看外國片則難于分辨,這種現象的心理學解釋是 ( )
A.中國人頭腦中貯存外國人形象模式相對較少
B.中國人面形相對易辨認
C.中國人不熟悉外國片所反映的內容
D.外國人面形難以辨認
11.兒童在知道“菠菜”、“蘿卜”和“洋蔥”等概念之后,再學習“蔬菜”概念,這種學習是 (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并列結合學習
D.歸屬學習
12.激發(fā)、維持和指引個體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稱為 ( )
A.學習需要
B.學習期待
C.學習動機
D.學習態(tài)度
13.注重訓練的形式而不注重內容的學習遷移理論是 ( )
A.關系轉換理論
B.經驗類化理論
C.相同要素說
D.形式訓練說
14.對有效完成任務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來源的意識稱為 ( )
A.元認知能力
B.元認知策略
C.元認知計劃
D.元認知知識
15.一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匠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輩的新奇性意見,表明其思維具有 ( )
A.變通性
B.獨創(chuàng)性
C.流暢性
D.指向性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