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I部分選擇題 |
第 2 頁:第Ⅱ部分非選擇題 |
第 3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四川省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全真模擬試卷
教育學(A級) (五)
(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I部分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下列哪一項屬于教育情境的主要因素( )
A,家長
B.教育中介
C.教育者
D.教學手段
2.現(xiàn)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的性質決定著教育發(fā)展的水平和性質,教育的哪一方面功能日益被重視,并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功能( )
A.政治
B.社會
C.文化
D.經(jīng)濟
3.教育目標體系的第三個層次是( )
A.單元目標
B.課程目標
C.教育目標
D.教育目的
4.影響個體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有遺傳、環(huán)境、教育和( )
A.個體的心理素質
B.個體的思想道德
C.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D.個體的情感態(tài)度
5.教育活動控制包括對學生的控制和對下列哪一方面的控制,以及對情境的控制( )
A.家長
B.自己
C.課本
D.大綱
6.教師的教員角色功能主要是以下列哪一項為宗旨,對學生進行授業(yè)、傳道、解惑和評定學業(yè)( )
A.教材
B.考試
C.管理
D.學生
7.以下不屬于教師的角色的是( )
A.領導者角色
B.心理醫(yī)生角色
C.演員角色
D.研究者角色
8.青少年兒童有被父母撫養(yǎng)的權利,這屬于( )
A.生存權利
B.受教育權利
C.受尊重權利
D.安全權利
9.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這屬于( )
A.受教育的權利
B.安全的權利
C.生存的權利
D.受尊重的權利
10.對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這屬于( )
A.安全的權利
B.生存的權利
C.受尊重的權利
D.受教育的權利
11.平常所說的三結合教育,指的是( )
A.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
B.教師、學生、教室三結合
C.歷史、現(xiàn)實、未來三結合
D.教科書、實驗室、網(wǎng)絡三結合
12.一般說來,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協(xié)同和配合中,哪一個方面應起主導作用( )
A.家庭
B.社會
C.學生
D.學校
13.教學計劃的中心問題是( )
A.學科設置
B.學科順序
C.課時分配
D.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14.課程的表現(xiàn)形式為( )
A.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
B.課程總目標——領域目標——學科目標
C.課程目的——課程評價一一課程實施
D.知識——經(jīng)驗——活動
15.《學記》提出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觀點,體現(xiàn)了下列哪二教育原則( )
A.鞏固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16.“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學原則的( )
A.系統(tǒng)性原則
B.啟發(fā)性原則
C.思想性原則
D.鞏固性原則
17.目前進行學習方法指導較普遍的一種理論方式是( )
A.系統(tǒng)傳授式
B.專題討論式
C.學科滲透式
D.經(jīng)驗交流式
18.學習方法指導經(jīng)常采用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方式是( )
A.專題討論式
B.學科滲透式
C.學習診斷式
D.經(jīng)驗交流式
19.在學生品德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的是(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20.在德育過程中,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而產(chǎn)生的自覺能動性,一般稱為( )
A.道德觀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種方式表示教育行為的諸多因素的運行,其中主要因素是( )
A.教師
B.學生
C.教育中介
D.實施教育的過程
E.實施教育的時間、地點
22.與人和社會發(fā)展相對應的教育的發(fā)展階段有( )
A.遠古教育
B.漢代教育
C.清代教育
D.古代教育
E.現(xiàn)代教育
23.教師的角色包括( )
A.教員角色
B.領導者角色
C.心理醫(yī)生角色
D.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E.父母角色
24.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利包括( )
A.生存的權利
B.受教育的權利
C.受尊重的權利
D.安全的權利
E.交往的權利
25.素質教育的目標可以分解為( )
A.道德素質目標
B.生理素質目標
C.心理素質目標
D.審美素質目標
E.交往素質目標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