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誤,并在題后括號內打“√,,或“×”。每小題1分,共20分)
1.教育為政治制度和生產力所決定,沒有自己的獨立性。 ( )
2.文化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是文化決定教育。 ( )
3.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4.“師道尊嚴”在今天的新課程改革中受到了責難,新課改認為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交往對話的平等關系。 ( )
5.學校課程就是在學校中開設的所有課程。
6.掌握知識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掌握的知識越多,智力發(fā)展水平就越高,能力就越強。 ( )
7.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 )
8.教育與政治的關系的核心問題是管理問題。 ( )
9.一節(jié)課既有檢查復習,又有新知識的講授和鞏固關系,這節(jié)課就屬于綜合課。 ( )
10.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所以,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不能操之過 急。 ( )
11.當代教育的發(fā)展中,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 )
12.童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因此,對這一階段的兒童一定要嚴加看管。 ( )
13.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生產力發(fā)展水平?jīng)Q定著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規(guī)格。 ( )
14.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只體現(xiàn)了知識授受這一個層面。 ( )
15.課程目標的確定取決于知識或學科的內容。 ( )
16.在泰勒的課程原理和評價原理基礎上涉及的課程評價模式是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 )
17.分組教學是為了克服班級授課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級授課制優(yōu)越。( )
18.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是教育的產物。 ( )
19.依據(jù)柯爾柏格的道德認知模式進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兩難故事法。 ( )
20. 班級管理應該以學生為核心,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班級管理機制。 (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