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單選題
1.B 【解析】劉老師這里用的小紅花、小紅星、小紅旗都是一些代幣強化物。
2.A 【解析】指導教學是以學習成績?yōu)橹行�,在教師指導下使用結構化的有序材料的課堂教學。
3.C 【解析】群體規(guī)范確定了課堂行為標準,劃定了課堂行為方向和范圍。
4.C 【解析】等級評價量表可用于判斷某種行為的發(fā)生頻率,以及某種操作或活動的質量,使得觀察信息被量化。
5.C 【解析】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nèi)部準備狀態(tài)或反應的傾向性。
6.B 【解析】消退即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便會降低。
7.D 【解析】在此四項中屬于個人內(nèi)部因素的是能力和努力,而能力是相對穩(wěn)定的,努力因素是隨主客觀條件不斷變化的。
8.B 【解析】根據(jù)心理評估的定義可知答案。
9.A 【解析】客觀性是任何科學及其研究都必須遵循的原則,教育心理學也不例外。
10.A 【解析】生理自我是最早的自我意識。
11.A 【解析】隨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又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A 【解析】題干是對順應性遷移的解釋。
13.C 【解析】辨別學習即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并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shù)姆磻?/P>
14.D 【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學習動機是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直接相聯(lián)的,來源于對學習內(nèi)容或學習結果的興趣。
15.C 【解析】重組性遷移是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tǒng)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系或建立新的聯(lián)系,從而應用于新情境。武術動作的遷移正是如此。
16.A 【解析】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與合作學習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策略。
17.B 【解析】就動作的對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動的對象是物質性客體或肌肉,具有客觀性。
18.A 【解析】畫線是閱讀時常用的一種復述策略。
19.B 【解析】“考試不及格,則說考試太難超出要求”這種表現(xiàn)以尋找客觀原因來掩飾自己的短處,符合心理防御機制中的文飾,其他三項均不符合。
20.B 【解析】依據(jù)經(jīng)驗或直覺選擇解法的方式叫啟發(fā)式。
21.A 【解析】焦慮的組成因素都是一些不同的情緒反應,所以它們的交織仍然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
22.C 【解析】“應用”這一目標是在對材料進行深入加工基礎之上遷移到新情境中的過程,因此,代表了較高水平的理解。
23.A 【解析】教師不同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不同的影響。
24.A 【解析】題干是對形成性評價的解釋。
25.B 【解析】專家型教師在安排教學時是以學生先前知識為出發(fā)點的。
26.A 【解析】l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形成。
27.C 【解析】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xiàn)有的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28.C 【解析】題干闡明的是遷移的內(nèi)涵。
29.C 【解析】由教學實踐可知,學習的組織策略包括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畫線是一種常用的復述策略。 ‘
30.A 【解析】l974年,霍姆斯和雷赫編制了“社會適應量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