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題
1.× 【解析】自動化并非無意識,而是指動作的執(zhí)行過程不需要意識的高度控制。
2.× 【解析】在這種方式中,主講者比聽者獲益更大,因為講的過程是一個進一步發(fā)掘的過程。
3.× 【解析】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單一的認知活動不是問題解決。
4.× 【解析】人的價值觀剛開始不能被個體清醒地意識到,必須經(jīng)過一步步的辨別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
5.√ 【解析】不同社會由于其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規(guī)范不同,對于同一行為正常與否,往往會作出不同的判斷。
6.√ 【解析】因為評價目標要素超越原先的學習內(nèi)容,并需要基于明確標準的價值判斷。
7.√ 【解析】研究表明,課堂內(nèi)的群體對個體活動起促進作用,但有時也會起阻礙作用。
8.× 【解析】標準化測驗具有更強的計劃性,而不是隨意的。
9.× 【解析】教師講解得含糊不清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負相關(guān)。
10.× 【解析】負強化是通過消除厭惡刺激來增加反應發(fā)生的概率,懲罰則是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類反應的過程,因此,兩者并不相同。
11.√ 【解析】題干是皮亞杰對處于他律道德階段兒童道德判斷表現(xiàn)的描述。
12.× 【解析】心理健康不是無失敗、無沖突、無痛苦,而是能在這些情況下作有效的自我調(diào)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13.× 【解析】邏輯性問題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通過思維推理去獲得,因此,對此類問題應給予間接指導。
14.√ 【解析】班級規(guī)模過大阻礙了課堂教學的個別化,有可能導致課堂出現(xiàn)較多的紀律問題,因此,教師的態(tài)度、學生的態(tài)度和課堂處理的得分就越低。
15.× 【解析】題干是客觀題的特點。
16.× 【解析】題干闡述的是新教師的特征。
17.× 【解析】教師自己的觀點只能作為一個范例,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18.× 【解析】只有在清楚地認識到整個情境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時,頓悟才會出現(xiàn)。
19.× 【解析】教育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性的基礎(chǔ)學科,同時也是具有實踐性的應用學科;既重視理論研究,也重視應用開發(fā)研究。
20.× 【解析】12~18歲,正是中學階段,此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自我同一性。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