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技能考試中,人工呼吸是用人工方法(手法或機械)借外力來推動肺、膈肌或胸廓的運動,使氣體被動進入和排出肺臟,以保證機體氧的供給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一般情況下,搶救者僅須用其正常通氣量的20%,就足以使患者保持適當?shù)耐夂途S持生命所需要的氧氣濃度。
人工呼吸應(yīng)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情況下進行,如患者口、鼻腔內(nèi)有嘔吐物、泥沙、血塊、假牙等異物時,用紗布包住示指伸人口腔進行清除;并松開患者衣領(lǐng)、褲帶、乳罩、內(nèi)衣等;舌后墜者用紗布或手巾包住拉出或用別針固定在嘴唇上。
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對口吹氣法、俯臥壓背法、仰臥壓胸法,但以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最為方便和有效。
適應(yīng)證:心跳驟停,因麻醉、電擊:中毒、頸椎骨折及其他傷病引起呼吸麻痹者。2.操作方法
(1)口對口吹氣法:將患者安置在乎硬的地面上或在患者的背后墊上一塊硬板,去枕平臥,盡量減少搬動患者。搶救者將一手掌小魚際(小拇指側(cè))置于患者前額,下壓使其頭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頦部的下頜骨下方,將頦部向前抬起,幫助頭部后仰,氣道開放。必要時拇指可輕牽下唇,使口微微張開。用按于前額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患者的鼻翼下端;深吸一口氣后,張開口貼緊患者的嘴,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患者口內(nèi)用力吹氣,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為止。一次吹氣完畢后,立即與患者口部脫離,輕輕抬起頭部,面向患者胸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時使患者的口張開,捏鼻的手也應(yīng)放松,觀察患者胸廓向下恢復(fù),并有氣流從患者口內(nèi)排出。
吹氣頻率為12~20次/分,吹氣量為800~1200ml/次。應(yīng)與胸外心臟按壓成比例,單人操作時按壓心臟30次,吹氣2次(比例為30:2);雙人操作時按5:1的比例進行,即按壓心臟5次,吹氣1次。吹氣時應(yīng)停止胸外按壓。
(2)俯臥壓背法:此法是一種較古老的方法。由于患者取俯臥位,舌頭能略向外墜出,不會堵塞呼吸道,能及早進行人工呼吸,但氣體交換量小于口對口吹氣法。目前,在搶救觸電、溺水者時還多用此法。但對于孕婦、胸背部有骨折者不宜采用此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即胸腹貼地,腹部可微微墊高,頭偏向一側(cè),兩臂伸過頭,一臂枕于頭下,另一臂向外伸開,以使胸廓擴張。搶救者面向其頭,兩腿屈膝跪于傷患者大腿兩旁,把兩手平放在其背部肩胛骨下角(大約相當于第七對肋骨處)、脊柱兩側(cè),大拇指靠近脊柱,其余四指稍開。俯身向前,慢慢用力向下壓縮,用力的方向是向下、稍向前推壓。當搶救者的肩膀與患者肩膀?qū)⒊梢恢本時,不再用力。在這個向下、向前推壓的過程中,即將肺內(nèi)的空氣壓出,形成呼氣,然后慢慢放松全身,使外界空氣進入肺內(nèi),形成吸氣。重復(fù)上述動作,反復(fù)有節(jié)律地進行,每分鐘推壓l4~16次。
(3)仰臥壓胸法:此法便于觀察患者的表情,而且氣體交換量也接近于正常的呼吸量,但最大的缺點是,傷員的舌頭由于仰臥而后墜,阻礙空氣的出入。所以作本法時要將舌頭按出“n”這種姿勢,對于淹溺及胸部創(chuàng)傷、肋骨骨折傷員不宜使用。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背部可稍墊高,使胸部凸起。搶救者雙腿屈膝跪地于患者大腿兩側(cè),把雙手分別放于乳房下(相當于第六、七對肋骨處),大拇指向內(nèi),靠近胸骨下端,其余四指向外,放于胸廓肋骨之上。向下稍向前壓,其方向、力量、操作要領(lǐng)與俯臥壓背法相同。
3.注意事項
(1)應(yīng)將患者置于空氣新鮮、流通處的地面(用褥單、毛毯等墊起),以便施術(shù)。在軟床上搶救時,應(yīng)加墊木板。
(2)現(xiàn)場搶救時,如必須搬動患者,需用手抬,并及時進行人工呼吸,以免延誤時機。
(3)口內(nèi)如有異物,應(yīng)及時清除。頭應(yīng)側(cè)向~邊,以利口鼻分泌物流出。必要時用紗布包住舌頭牽出,以免舌后縮阻塞呼吸道。
(4)人工呼吸頻率為12~20次/分,節(jié)律均勻。
(5)患者恢復(fù)自主呼吸后,可停止人工呼吸,但應(yīng)繼續(xù)觀察,如呼吸又停,應(yīng)繼續(xù)人工呼吸。
(6)非經(jīng)確診患者已死亡,人工呼吸不得停止。
(7)除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外,其余方法,須注意勿用力過猛過大,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8)人工呼吸僅適用于短時間急救之用,如有條件應(yīng)盡早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連接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