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改革事業(yè)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把上任后的首次考察安排在了深圳——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并且宣示改革“要有新開拓”。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改革決心與民間的改革期盼相匯合,形成一股強大的改革推動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半月談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聯合半月談網舉辦了“我心中的改革期盼”大型調查。針對百姓關注的八大改革熱點,編輯部組織多路記者,采訪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請他們對民眾的改革期盼予以回應。
老百姓的期盼、代表委員的回應,已經形成共識:政府部門,社會各界,乃至每個公民,大家都應該是改革的參與者,讓我們手挽手共推中國改革向前進!
在半月談的問卷調查中,住房問題在百姓關注的八大改革熱點中位居第二。經過緊鑼密鼓的建設,從今年開始,全國各地保障房將迎來交付和入住高峰,保障房的加快入市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
對此,接受采訪的兩會代表委員認為,保障房的公平分配與科學管理比建設更難,保障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于政策制定者、執(zhí)行者都是新生事物,應以改革的思路去探索并完善保障房制度。
保障房建設要防止結構失衡
與保障房建設快速推進相對應的是,部分省市保障房出現閑置現象。來自審計署的數據顯示,2011年河北、內蒙古、重慶等18個省(區(qū)、市)被審計的66個市縣中,32個市縣的1.46萬套保障性住房閑置半年以上。如果大量保障房處于閑置狀態(tài),不僅會造成巨大的公共資源浪費,甚至可能使得我國現行的住房保障制度受到置疑。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楊宜新認為,住房問題涉及城市低收入群體、城市新群體、農民群眾這三個方面,共性問題是供給不足,內容和表現形式各有不同。概括講,就是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質量不高,城市新群體住房不足,農村住房配套設施不全。
解決這些問題的戰(zhàn)略基點是推進城鎮(zhèn)化,根本途徑是構建新型城鎮(zhèn)體系,方法是城鄉(xiāng)統(tǒng)籌。政府要有改革的勇氣,要敢于打破城鄉(xiāng)要素流動的壁壘,高效合理配置建設用地和城市資金,依靠創(chuàng)新形成制度紅利。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采取中央定規(guī)模、然后層層向下分解的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差距和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差異,形成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一些城市建設規(guī)模和可供房源不足、而不太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城市有過量配置。
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標準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qū)人們的居住習慣和居住要求,搞“一刀切”,導致有些地方(特別是縣級城市)保障性住房適應性不足和閑置。
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專家委員會成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鴻銘長期以來一直研究和參與保障房制度的設計與規(guī)劃。他認為,保障房建設中最大的風險應是結構性失衡,由于缺乏基礎數據,各地對各種保障房的需求無法進行科學的評估和測算,就會出現某類保障過剩,某類保障不足。
因此,即便是總量達標,仍然無法滿足保障需求。另外,保障房大多落實在偏遠郊區(qū),交通、購物、就業(yè)、教育等配套跟不上去,必然造成供應與需求脫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