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無根的浮萍;一個沒有追憶的國家,是懸空的樓閣。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偉大的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有形或無形的瑰麗國寶--豐富的文化遺產。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是中華民族的符號,它也是中華民族的神,它更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強大根基。
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面貌日新月異。然而,我們是否已經(jīng)意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下的巨大文化財富,或許正在我們手中悄無聲息地流失。西式婚禮代替了中式婚典,祖?zhèn)鞯膰鴮毱筮^海流落他鄉(xiāng),粗制濫造的仿古街扭曲了真實的古城,機械化生產使得一些民間傳統(tǒng)工藝幾近難以為繼的境地……歲月失語,惟石能言。保護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jīng)到了危急時刻。
不可否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淡漠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與靈魂信仰,中華民族的精神及其載體文化遺產正在遭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的道德、靈魂、文化世界備受摧殘。我們的某些官員在文化理解上的誤區(qū),盲目追求政績、追求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指標,不遺余力“申遺”成功,之后卻浮于表面,忽略了申遺后的保護、繼承與發(fā)展,甚至于人民群眾也開始遺棄文化遺產。凡此種種,都加速了我國現(xiàn)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沒落與衰亡。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壁長城、故宮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長城、故宮是古老文明留下的軀殼,雖然失去了實用性,本身是死的,但是他們所體現(xiàn)的精神與價值卻是活的,是真正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集中體現(xiàn)了古老東方文化的獨特與神秘,是中華民族的標志與符號。新世紀的我們,在推動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同時,更需要一種堅韌勇敢的姿態(tài)與清醒有為的頭腦,去認知、保護和發(fā)展寶貴的民間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有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助于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有效推進文化強國的建設,從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工作是主導,應唱重頭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需要有完善細致、科學合理的保護體制與規(guī)劃建設。政府要強化服務職能,健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guī),嚴厲打擊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財政和人力投入,為保護奠定物質基礎。同時要積極引導官員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惟名、不惟利,只惟實。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才能行之有效。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民參與是關鍵,應“群龍共舞”。雖然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負有主要責任,但是不能唱“獨角戲”,應該提倡“群龍共舞”,要全民參與。因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人民,人民也應當是文化的享用者。只有全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與推廣,才能做好該工作,才能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jīng)濟價值、文化價值。
值得我們欣喜的是,上海老城廂的“豫園中國節(jié)”,歷史文化名鎮(zhèn)楓涇鎮(zhèn)的“楓涇尋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先行一步而且是成功的一步,值得各地借鑒學習。相信通過我們全民的共同努力,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一定能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期盼著有一天,也能棲居在類似“菊兒胡同”的民居里,曬曬太陽,傾聽晴天下馴鴿的飛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