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反套路?
我們常說,寫作是“文無定法”,《古文觀止》中每一篇文章都風格迥異,自成一家,卻處處閃爍著思想靈動,并無統(tǒng)一模式。專家認為,套路化的寫作正好與之相反,套話化寫作,也稱模式化寫作,即文章被框定在某一種形式,內容固化、語言僵化,甚至即使是主題不同的文章,也大篇幅使用相同或類似的語句。
試想,如果很多考生都采用如此的模式進行寫作,評分人焉能不會產(chǎn)生厭煩、厭倦?再者,軍轉干申論考試是能力和素質的考試,考察的是考生真實的能力和水平,如此文章又如何區(qū)分出考生的真實能力?倘使諸多考生文章觀點類似、形式相似、語言無差又如何區(qū)分出考生的不同水準?考試會去失去其基本之意。此外,軍轉申論文章寫作均需以材料為依據(jù),使用諸如“萬能表述”、“萬能對策”的樣式,往往是答非所問、文不對題。套路的文章不符命題人所要求,折戟沉沙義所當然。
2、考官如何識別套路?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談的是延安時期冗長無物的文風問題。其中部分對于黨八股的素描同樣匹配于套路化寫作,諸如:
第一條,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有的考生寫作,文章內容豐富,但都屬空話,缺乏核心,缺少鮮明的觀點,也即言之無物。前面寫了很長一大段、好幾段,但考官還是不清楚考生究竟想要表達的觀點、意圖。
第二條,裝腔作勢,借以嚇人。動輒科學發(fā)展觀,三句不離和諧社會,恨不得把整個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寫出,以示自己的理論政策水平。殊不知,胡亂拔高、沒有針對性的升華,只是考官貼上套路化標簽的“罪證”。
第三條,語言無味,個像干癟。標題要么是“多措并舉,解決什么問題”,要么將“多措并舉”換成“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三位一體”;開頭,本能的使用“改革開放30年以來……”、“黨的十八大報告曾明確指出……”;分論點無他,一切只看“三板斧”:加強宣傳、強化管理、完善制度,用完三斧就得快速閃人;結尾清一色的口號,仿佛寫如比唱,嘹亮而高遠……這些都是語言干癟,缺少個性的典型癥狀,考官一抓一準。
第四條,甲乙丙丁,開中藥鋪。為凸顯文章的邏輯性,考生用“一、二、三、四”羅列條目,或許還自詡為有條理,有深度。如此文章,或許是生硬的令行禁止的機關公文、或許是高深晦澀的理論著作,但絕不應該是我們的申論作文。除了一二三四,我們豐富的漢語中就找不到其他既表達邏輯性又使文字流暢的表達了嗎?
3、軍轉申論永遠不會反什么?
《古文觀止》雖篇篇不同,“文無定法”,也不能否認所有這些文章都符合某一標準,如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好的軍轉申論文章,同樣如此。不能夠套路化,但也有一定的評分標準,這些標準是永遠不會煩的。如軍轉申論寫作,必須緊扣材料和題干,必須抓住主旨,必須符合關于作文的基本要求,觀點明確、結構完整、語言流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