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在群眾中應扮演什么角色,發(fā)揮什么作用?彭德懷同志曾生動、具體地用做“掃把”、不做“泥菩薩”作過形象比喻。
他說:“我們要像掃把一樣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薩一樣讓人民恭敬我們,稱贊我們,抬高我們,害怕我們。菩薩看起來很威嚴、嚇人,可是經不起一掃把打。掃把雖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個家都離不了它。”通俗易懂、貼近日常的比喻,把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魚水關系描述得淋漓盡致。
做“掃把”,體現(xiàn)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服務精神;做“泥菩薩”,則折射出高高在上的當官做老爺心態(tài)。做“掃把”還是做“泥菩薩”,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群眾觀,拷問著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和政治責任。越是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這樣的追問越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當今時代,隨著利益關系調整、社會結構變動,一些黨員干部思想上“缺鈣”,精神上“軟骨”,一些人做“泥菩薩”的意愿越來越強,離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蚴浅撩杂谖镔|享受,優(yōu)哉游哉、養(yǎng)尊處優(yōu),熱衷于迎來送往,不屑于干事創(chuàng)業(yè);或是脫離群眾,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長期不到基層,有的到基層調研炕頭沒坐熱就走,被揶揄為“報紙上有新聞、電視上有形象、電臺里有聲音、現(xiàn)實中沒身影”。
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做“泥菩薩”,把“公仆”異化為供人“頂禮膜拜”的老爺,將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異化為“油水關系”,就會導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發(fā)群體性事件,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事業(yè)發(fā)展。近年來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多與此有關。
可見,做“掃把”,不做“泥菩薩”,是回歸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黨性修養(yǎng),重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在物質觀念的沖刷之下,密切干群關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設計,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樣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動的思想基礎,更是涵養(yǎng)干群關系的感情臍帶。
毛澤東同志曾為洪水、地震死人而飲泣,為群眾吃難咽的窩頭而流淚。鄧小平同志接受外國媒體采訪時曾動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群眾的深厚情感,傳遞出堅定不移的信仰,即使今天看來仍然令人動容。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求“改進工作作風”,特別在后面緊接著加上“密切聯(lián)系群眾”,就是強調聯(lián)系群眾、為民服務的時代意義。中央決定下半年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其意亦在于此。
“掃把雖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個家都離不了它”,如果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能讓身邊的群眾感到“離不了”,13億人的“夢之隊”就能激發(fā)出磅礴力量,就能為實現(xiàn)“中國夢”奠定堅不可摧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