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計劃經濟堡壘鐵道部“變?yōu)椤辫F路總公司之后,中國鐵路運營在觀感上具備了市場的色彩。但對于徹底的市場化改革而言,機構屬性和職能的變更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化的定價機制”一直山雨欲來。一年來,各種消息不斷傳出,民意試探從未停止。今天又有報道顯示,鐵路運價改革方案正在醞釀中,可能于明年初出臺。方案中,鐵路貨運價格已有了明確的漲額;而在爭議較大的客運方面,高鐵試點航空定價模式、實現運價市場化,普通列車則接受政府補貼。這意味著,火車票漲價即使不是定局,也已經被定為為一項“漸進式”的改革了。
此舉會引發(fā)多么大的民意反彈,不用猜都會想到。拜鐵道部多年來政企合一的角色所賜,在火車票問題上,鐵路部門與民眾之間始終存在著一個基本的“視差”。前者一直試圖享受兩套邏輯的利好:面臨壟斷的詰問時,展示計劃經濟邏輯,強調鐵路的全民屬性;面對價格調整,拿市場規(guī)律說事,強調要形成市場定價機制。與之相反,公眾卻要求它承擔兩個身份的義務,在鐵路運營和服務水準上,希望打破壟斷、放開市場準入、引入市場競爭;但在火車票定價問題上,卻仍要求其繼續(xù)承攬計劃經濟下全民福利的責任。鐵路部門與公眾之間對“轉型”認識的差異、在“轉型”訴求上的對立,使得火車票價每逢“漲”字必有輿論反感、必有民意宣泄。
一面哭窮一面擺闊,一面是負債累累一面是天價宣傳片——基于對鐵道部的角色和過往種種作為的判斷,公眾完全有理由將所謂的市場化改革看做剝奪公共福利的行為。這意味著,今天的鐵路總公司要想推進市場定價機制的形成,首先就應該清算鐵道部留下的負面遺產,守市場主體的規(guī)矩、以市場主體的姿態(tài)談價格,此項改革的說服力肯定是與其公信力成正比的。
火車票的基準票價近二十年未變,它已經不僅是一宗商品,更是一項全民福利。因此,建立火車票的市場化定價機制除了對鐵路部門本身角色有要求外,還包含著更宏觀的命題:新機制如何承接和安排這種福利,公共福利又如何向市場化轉型。這至少意味著,要細致劃分公益項目和經營項目、有效區(qū)分不同階層的消費群體,直接且盡量無遺漏地補貼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在福利上進行制度兜底。提升而不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福利、保障而不是擠壓民生,不僅是市場化定價改革的應有之義,其實更是其操作的基本前提。
所謂市場化定價,粗俗一點說,就是區(qū)分窮人和富人、區(qū)分公益和賺錢。給窮人補貼,讓富人競價;讓公益更普惠,讓賺錢更規(guī)矩。鐵路運價市場化肯定不僅僅等于“火車票漲價”,更不可能是一刀切式的漲價。不妨以這樣的標準判斷,如果改革過后,社會中低階層只有被剝奪感而沒有得到任何實惠;只感覺出行更苦、買票更難而沒有收獲更多便利,那么這項改革基本就失敗了,不僅失敗,更是異化了“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內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