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4:幼兒觀察力的發(fā)展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tài)。觀察力的發(fā)展在3歲后比較明顯,幼兒期是觀察力初步形成的階段。幼兒觀察力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
1.目的性加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觀察的目的性逐漸加強。幼小兒童常常不能自覺地去觀察,觀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個人興趣、情緒的支配。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在觀察過程中常常會忘掉觀察任務。中、大班幼兒觀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們能夠按照成人規(guī)定的觀察任務進行觀察。任務越具體,幼兒觀察的目的就越明確,觀察的效果就越好。例如,讓幼兒找出兩幅圖畫的不同之處,如果明確告訴他們有幾處不同,觀察的效果就會顯著提高。
2.持續(xù)性延長
觀察持續(xù)的時間段,與幼兒觀察的目的性不強有關。幼兒對于喜歡的東西,觀察的時間就長些。例如觀察金魚,時間可達5~6分鐘,觀察盆景,則只能有1~2分鐘。因為前者是多變的,幼兒比較有興趣。在一個實驗室里,三四歲兒童觀察圖片的時間只有6分8秒,5歲增加到7分6秒,6歲可達到12分3秒。可見,在學期前兒童觀察持續(xù)的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有顯著的提高。
3.細致性增加
幼兒的觀察一般是籠統(tǒng)的,看得不細致是幼兒的特點和突出問題。例如,幼兒觀察時,只看事物的表面和明顯較大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較隱蔽的、細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輪廓,不看內在的關系。學習活動要求觀察要精細,經過系統(tǒng)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細致性能夠有所提高。
4.概括性提高
觀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夠觀察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據(jù)研究,兒童對圖畫的觀察逐漸概括化,可以分為4個階段:
1)認識“個別現(xiàn)象”階段。只能對圖畫中各個事物孤立零碎的知覺,不能把事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認識“空間關系”階段。只能直接感知到各事物之間的外表的、空間位置的聯(lián)系,不能看到其中的內部聯(lián)系;
3)認識“因果關系”階段。觀察各事物之間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聯(lián)系;
4)認識“對象總體”階段。觀察到圖畫中事物的整體內容,把握圖畫的主體。
幼兒對圖畫的觀察主要處于“個別現(xiàn)象”和“空間聯(lián)系”階段。
5.觀察方法的形成
幼兒知覺發(fā)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觀察法的形成。
幼兒的觀察,從依賴外部動作,向以視覺為主內心活動發(fā)展。幼兒初期,觀察時常常要邊看邊用手指點,也就是說,視知覺要以手的動作為指導。以后,幼兒有時用點頭代替手的指點,有時用出聲的自言自語來幫助。幼兒末期,可以擺脫外部支柱,借助內部言語來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知覺。
幼兒的觀察是從跳躍式、無序的,逐漸向有順序性的觀察發(fā)展。幼小兒童的觀察是跳躍式的,東看一眼西看一眼,不按順序。經過教育,幼兒能夠學會有順序地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進行觀察。幼兒掌握觀察方法,需要教師指導和培養(yǎng)。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章節(jié)習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全真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章節(jié)習題匯總 | 《幼兒園綜合素質》考點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各類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