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D 【解析】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2.C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學習的嘗試一錯誤說,他最初研究學習問題是從各種動物實驗開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貓?zhí)映雒曰\的實驗。
3,D 【解析】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規(guī)律的科學,但學與教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在一起的。
4.B 【解析】l868年,俄國教育家鳥串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對當時的心理學發(fā)展成果進行了總結,烏申斯基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5.A 【解析]19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由此涎生。
6.D 【解析】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關于年齡的劃分如下:感知運動階段為0~2歲;前運算階段為2~7歲;具體運算階段為7~ll歲;形式運算階段為11~15歲。
7.B 【解析】認知過程是指學生借以獲得信息、作出計劃和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因個體之間的不同認知方式和認知能力而存在個別差異。
8.C 【解析】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的需要。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完整而豐滿的人性的實現 ;二是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他總是為他的行為承擔責任,體現出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
9.D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這一概念首先由班杜拉提出。
10.C 【解析】根據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種學習起到積極 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
11.B 【解析】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劃分學習的類型,可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下位學習又 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予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并列結合學習是在 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既非類屬關系又非總括關系時產生的學習。
12.C 【解析】操作技能本身屬于技能的范疇,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點,但就操,乍技能本身而言,又具有與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點,主要有:動作對象的物質性、動作進行的外顯性、動作結構的展開性。
13.D 【解析】練習是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是形成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14.B 【解析】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學習策略。
15.A 【解析】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 的計劃策略、監(jiān)視策略和調節(jié)策略,有助予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jié)學習過程調整閱讀速度、復查、使用應試技巧等都屬于元認知策略。
16.D 【解析】研究者一般將問題分為有結構問題與無結構問題兩類。其中,無結構問題是指已知條件與要達到的目標都比較含糊,問題情境不明確、各種影響因素不確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
17.C 【解析】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tài)或反應的傾向性,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18.D 【解析】態(tài)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各種態(tài)度都是通過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變的。
19.B 【解析】肌肉松弛法通過改變肌肉緊張,減輕肌肉緊張引起的酸痛,以應付情緒上的緊張、不安、焦慮和氣憤,而失眠狀態(tài)的出現就是由于情緒上緊張、不安、焦慮,肌肉松弛法剛好能夠治愈這一癥狀。
20.A 【解析】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搜集數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認知測驗可分為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創(chuàng)造力測驗和成就測驗。
二、填空題
21.階段性順序性 22.自我了解 自我平價 23.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4.練習 25.群體氣氛 26.交互式 27.理解問題
28.從眾 29.價值判斷 30.量化描述
三、名詞解釋
31.心理發(fā)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32.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33.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 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