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
loading..
首頁 - 網校 - 萬題庫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導航
您現在的位置: 考試吧 > 教師資格考試 > 模擬試題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 正文

2016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能力》章節(jié)習題(3)

來源:考試吧 2016-02-03 9:35:30 要考試,上考試吧! 教師資格萬題庫
考試吧整理“2016年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章節(jié)習題”,更多關于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請訪問考試吧教師資格考試網。
第 1 頁:練習題
第 7 頁:答案及解析

  點擊查看:2016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能力》章節(jié)習題匯總最新文章

  >>>【獨家首發(fā)】2016教師資格通關班,不過分文不付!熱點文章最新文章

  中學教學

  一、單項選擇題

  1.教學的根本目的是(  )

  A.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B.傳授知識

  C.發(fā)展智力

  D.陶冶情操

  2.教學是學校教育的(  )工作。

  A.唯一

  B.中心

  C.必要

  D.輔助

  3.教學的首要任務是(  )

  A.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B.發(fā)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chuàng)造才能

  C.培養(yǎng)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

  D.關注學生個性發(fā)展

  4.教學過程是指教師把(  )等內容以有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

  A.學習方法

  B.學習過程

  C.知識技能

  D.應考策略

  5.關于教學的任務,“實質教育論”(  )

  A.重視實用知識的傳授,忽視智力的發(fā)展

  B.重視智力發(fā)展,忽視知識的傳授

  C.既強調智力發(fā)展,又重視知識傳授

  D.主張在發(fā)展智力的基礎上傳授知識

  6.教學過程的本質是(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7.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領會知識

  B.鞏固知識

  C.運用知識

  D.檢查知識

  8.在如何認識問接經驗的問題上,現代教育理論比較強調(  )

  A.用直接認識的方式認識間接經驗

  B.用直接認識的方式認識直接經驗

  C.用間接認識的方式認識間接經驗

  D.用間接認識的方式認識直接經驗

  9.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  )教材。

  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10.(  )主要是使學生獲得關于所學內容的一個整體的表象,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必經階段。

  A.激發(fā)學習動機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運用知識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最新文章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

  2016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總熱點文章 | 《各科目》考點速記匯總

  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時間匯總  | 各地2016年教師資格考試時間匯總

0
收藏該文章
0
收藏該文章
文章搜索
萬題庫小程序
萬題庫小程序
·章節(jié)視頻 ·章節(jié)練習
·免費真題 ·�?荚囶}
微信掃碼,立即獲��!
掃碼免費使用
中學綜合素質
共計380課時
講義已上傳
19856人在學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共計550課時
講義已上傳
48797人在學
小學綜合素質
共計118課時
講義已上傳
22020人在學
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
共計630課時
講義已上傳
38639人在學
幼兒綜合素質
共計399課時
講義已上傳
34431人在學
推薦使用萬題庫APP學習
掃一掃,下載萬題庫
手機學習,復習效率提升50%!
版權聲明:如果教師資格考試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800@exam8.com,我們將會及時處理。如轉載本教師資格考試網內容,請注明出處。
Copyright © 2004-2025 考試吧教師資格考試網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170033號  
京ICP證060677 京ICP備05005269號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權威支持(北京)
在線
咨詢
官方
微信
關注教師資格微信
領《大數據寶典》
報名
查分
掃描二維碼
關注教師報名查分
下載
APP
下載萬題庫
領精選6套卷
萬題庫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