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A1型題 |
第 4 頁:A2型題 |
第 6 頁:A3型題 |
第 8 頁:B1型題 |
第 11 頁:參考答案 |
參考答案
第1題
試題答案:C
考點:
☆☆☆☆考點2:ATP與其他高能化合物;
一切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變化,而且遵循熱力學定律。自由能降低的反應可自發(fā)進行,屬于放能反應。自由能升高的反應不能自發(fā)進行,屬于吸能反應,需輸入能量。在生物體內吸能反應所需能量常由ATP提供。
1.ATP循環(huán)與高能磷酸鍵
ATP循環(huán)也稱為細胞能量循環(huán)。ATP由腺嘌呤、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組成,三分子磷酸之間構成二個磷酸酐鍵。當磷酸酐鍵水解或此磷酸基團轉移時,釋出的自由能比一般的磷酸酐鍵水解時所釋出的自由能多得多,稱為高能磷酸鍵。當體內需能反應進行時,ATP水解成ADP和Pi或AMP和PPi而提供自由能。ADP和Pi再通過氧化磷酸化重新合成ATP,這就構成了ATP循環(huán)。
2.ATP的利用
ATP有3個磷酸摹,它們形成的二個高能磷酸鍵都可以利用。最常見的是末端磷酸基被分解和轉移,生成ADP。如ATP和6-磷酸果糖在磷酸果糖激酶-1的催化下,ATP的末端磷酸基團轉移至6-磷酸果糖而生成1,6-二磷酸果糖。此外,ATP水解為ADP和Pi釋出的能量供離子轉運、肌肉收縮和烴化反應等。這時磷酸基團并不出現于反應產物中。有些反應利用ATP的另一個高能磷酸鍵,生成焦磷酸,這在合成代謝中常可見到。
除ATP以外,體內還有其它的核背三磷酸,如GTP、UTP、CTP等。它們分別在糖原、蛋白質和磷脂等的生成合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核甘三磷酸的生成和補充都有賴于ATP,也即ATP分子的高能磷酸基團經轉移后,可生成上述多種核苷三磷酸。
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含高能磷酸鍵的化合物主要有4種類型:①磷酸酐;②混合酐;③磷酸磷酸;④磷酸胍類。體內ATP是直接供能的形式,而磷酸胍類高能磷酸鍵化合物棗磷酸肌酸是能量儲存的形式,它在肌肉中含量豐富。在靜止狀態(tài),由糖、脂肪等物質氧化分解生成的ATP,與肌酸在肌酸激酶催化下,由ATP分解釋放能量被肌酸接受轉變成磷酸肌酸(高能磷酸化合物),儲存于肌肉組織中。當肌肉收縮而需要能量時,磷酸肌酸又分解放能,以供ADP磷酸化生成ATP,而本身轉變成肌酸。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是肌肉收縮的直接供能者。
第2題
試題答案:C
考點:
☆☆☆考點1:基因表達的概念及基因調控的意義;
1.基因表達的概念
基因表達就是指基因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并非所有基因表達過程都產生蛋白質分子,有些基因只轉錄合成RNA分子而無翻譯過程,如rRNA、tRNA等編碼基因即是如此。這些基因轉錄合成RNA的過程也屬于基因表達。
2.基因調控的意義
生物體賴以生存的外環(huán)境是在不斷變化的。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包括人體中的所有活細胞都必須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作出適當反應,調節(jié)代謝,以使生物體能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變化。生物體適應環(huán)境、調節(jié)代謝的能力與蛋白質分子的生物學功能有關,即與基因表達及調控有關。原核生物,如無核的單細胞細菌調節(jié)基因表達是為適應化學、物理等環(huán)境變化,調節(jié)代謝、維持細胞生長與分裂;真核生物,如真菌、植物、動物乃至人類在環(huán)境變化及個體生長、發(fā)育的不同階段調節(jié)基因的表達既為適應環(huán)境變化、調節(jié)代謝的需要,也為控制生長、發(fā)育及分化的需要。
第3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1: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1.肝臟生物轉化的概念
非營養(yǎng)物質,如物質代謝過程所產生的終產物、生物活性物質(如激素)、外界進入機體的各種異物(如藥物及其他化學物質)、毒物或從腸道吸收的腐敗產物等在肝臟經代謝轉變,使極性弱的脂溶性物質變?yōu)闃O性強的水溶性物質,使易于經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這一過程稱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2.肝臟生物轉化作用的特點
(1)多樣性和連續(xù)性
即一種物質在體內可進行多種、往往是連續(xù)的生物轉化反應,才能由原來極性弱的物質變?yōu)闃O性強的物質,脂溶性物質變?yōu)樗苄晕镔|,再經膽道或腎臟排出體外。
(2)解毒與致毒雙重性
經肝臟生物轉化作用,在使物質極性、水溶性增強同時往往也會使毒性強的變?yōu)槎拘匀醯、或無毒的,使易于排出體外,達到解毒作用。但也有少數物質經肝臟生物轉化作用使無毒性變?yōu)橛卸拘、或毒性弱變(yōu)槎拘詮姷奈镔|。
3.生物轉化反應類型及酶系
(1)氧化反應
①微粒體加單氧酶系:該酶系催化分子氧中的一個氧原子摻入作用物使之烴化,而另一個氧原子被NADPH還原為水分子。該酶系又稱輕化酶或混合功能氧化酶。加單氧酶系由細胞色素垢、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及NADPH-細胞色素壇還原酶組成。
②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系:可使包括多種活性胺在內的各種胺類,如兒茶酚胺、5羥色胺及腸道吸收的腐敗毒胺氧化成醛及氨。
、郯好摎涿赶担褐饕写肌⑷┟摎涿,使醇或醛氧化成醛或酸。
(2)還原反應
肝微粒體有硝基還原酶類及偶氨還原酶類,使硝基化物及偶氮化物還原為胺類。
(3)水解反應
在胞液、微粒體中有各種酯酶、酞胺酶及精甘酶等水解酶類,可分別催化酯類、酣胺類及糖苷類化合物等水解。
(4)結合反應
是體內最重要的生物轉化方式。凡具有烴基、羧基或氨基,或經歷上述氧化、還原或水解反應后可產生羥基、羧基或氨基的藥物、毒物或激素等物質均可在肝細胞內與某種物質結合,從而遮蔽了原有的功能基,使失去原有的生物學活性,或進一步增強其極性,變?yōu)橐子谂判沟奈镔|。參與結合反應的物質很多,如葡萄糖醛酸(UDPGA供給)、硫酸基(PAPS供給)、甲基(SAM供給)和乙酚基(乙酚CoA供給)等。
4.影響肝臟生物轉化作用的因素
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及誘導物或服用藥物狀況有關。
第4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1:阿司匹林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1.解熱鎮(zhèn)痛及抗風濕
阿司匹林具有較強的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風濕作用,可用于頭痛、牙痛、肌肉痛、神經痛、痛經及感冒發(fā)熱;也可用于急性風濕熱,使患者退熱,關節(jié)紅、腫、痛緩解,血沉下降;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本品也可迅速止痛、消炎,減輕關節(jié)損傷。
2.影響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內血栓素(TXA2)的生成減少,從而對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高濃度的阿司匹林也能抑制血管壁中的配合成酶,使前列環(huán)素(PGI2)合成減少,PGI2是TXA2的生理性拮抗劑。因此大劑量本品可促進血栓形成。實驗證明血小板中PG合成酶對阿司匹林的敏感性遠較血管壁的PG合成酶為高。因此小劑量給藥時,本品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包括穩(wěn)定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及進展性心肌梗死患者能降低死亡率及再梗死率。
第5題
試題答案:A
第6題
試題答案:C
第7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8:IgE的特性和功能;
1.IgE主要由粘膜固有層中的漿細胞產生,是種系進化過程中最晚出來的Ig,也是含量最低的一種Ig。但在過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蟲感染人血清中,特異性IgE含量顯著增高。
2.IgE為親細胞抗體,可通過Fc 段與具有相應受體(FcεR)的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結合而使之致敏,當再次接觸相應變應原時可引發(fā)Ⅰ型超敏反應。
第8題
試題答案:A
考點:
☆☆☆☆☆考點3: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由細胞發(fā)揮效應清除異物的免疫即稱細胞免疫應答。
1.T細胞活化中的雙識別、雙信號
(1)CD4+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
、貯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Ⅱ類分子與TCR-CD3復合受體結合,產生第一信號。其中TCR識別抗原肽,CD4分子識別MHCⅡ類分子,即雙識別。②APC表面的B7分子與CD28結合產生的協同刺激信號。
(2)CD8+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
、貯PC或靶細胞提呈的抗原肽-MHCⅠ類分子與TCR-CD3復合受體結合產生第一信號。其中TCR識別抗原肽,CD8分子識別MHCⅠ類分子,即雙識別。②APC表面的B7分子與CD28分子結合產生協同刺激信號。
2.CD4+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
在雙信號和細胞因子作用下,CD4+Th1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記憶T細胞和效應Th1細胞。合成分泌IL-2、IFNγ、TNF等細胞因子。IL-2刺激CD4+Th細胞增殖分化,活化NK細胞和CD8+Tc細胞。TNF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使之表達粘附分子(ICAM-1等),分泌IL-8和MCP-1。在粘附分子及趨化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移行、粘附、外滲,在局部組織產生以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癥反應。IFN-γ激活單核細胞的吞噬和殺傷功能,也激活NK細胞;罨木奘杉毎荂D4+Th1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中清除抗原和引起炎性反應的主要效應細胞。
3.CD8+Tc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Tc細胞殺傷的靶細胞是病毒感染的細胞和腫瘤細胞等。在雙信號作用下,Tc細胞活化、增殖分化為記憶細胞和效應Tc細胞。效應Tc細胞通過雙識別與靶細胞結合,觸發(fā)Tc的殺傷作用。通過穿孔素、顆粒酶和Fas配體/Fas系統(tǒng)對靶細胞進行殺傷。
(1)穿孔素也稱為成孔蛋白,存在于靜止CD8+CTL的胞漿顆粒中。CD8+CTL活化后,穿孔素從顆粒中釋放出來,插入靶細胞膜并發(fā)生多聚化,形成管狀的多聚穿孔素。大量的水分子分通過管狀的多聚穿孔素進入靶細胞內,使其發(fā)生滲透性溶解。
(2)顆粒酶是存在CD8+CTL細胞胞漿顆粒中的一類絲氨酸酯酶,具有核苷酸酶的活性,可引發(fā)靶細胞的凋亡。
(3)活化的CD8+CTL細胞表面高表達Fas配體(FasL),FasL與靶細胞表面Fas結合可引起靶細胞的凋亡。
體內存在一類CD4+CTL,它們也參與對靶細胞的殺傷。
4.細胞免疫參與的免疫效應
(1)抗胞內寄生細菌感染,由CD4+Th1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對抵御結核桿菌、布氏桿菌、麻風桿菌等胞內寄生菌的感染十分重要。
(2)抗腫瘤,CTL可裂解表達腫瘤抗原的腫瘤細胞。
(3)抗病毒,CD8+Tc細胞識別、裂解表達病毒抗原的細胞。
(4)同種移植排斥CD8+Tc細胞和CD4+Th1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可引起同種多移植物的排斥反應。
(5)引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
第9題
試題答案:D
考點:
☆☆☆☆☆考點7: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療原則為:積極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和改善呼吸功能,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
1.控制感染
院外感染者病原菌多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及卡他莫拉菌,院內感染多為革蘭陰性桿菌(克雷白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臨床上常用于控制感染的抗菌藥物有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或根據痰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2.通暢呼吸道
給予口服祛痰藥以降低痰液粘度。2%~4%碳酸氫鈉10ml霧化吸入,每日3~4次,有較強的稀釋粘痰作用。使用氨茶堿、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支氣管舒張藥有助于改善通氣。必要時作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
3.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肺心病患者的氧療原則應為低濃度(25%~35%)持續(xù)給氧。為增加通氣量和減少二氧化碳潴留,可酌情應用呼吸興奮劑,必要時應用機械通氣治療。
4.控制心力衰竭
治療肺心病心力衰竭的首要措施仍是積極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經此治療后心力衰竭大多能得到改善,而不需要應用利尿劑和強心劑。對治療無效者,或以心力衰竭為主要表現的肺心病患者,可適當應用利尿劑、強心劑或血管擴張藥。
(1)利尿劑:有減少血容量,減輕右心負荷,以及消腫的作用。原則上應選用作用緩和的利尿藥,劑量偏小,間歇或短期應用,尿量多時應注意補鉀。如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25mg,每日1~3次,氨苯喋啶50~100mg,每日1~3次,一般不超過4天。重度水腫而急需利尿的病人可用呋塞米(速尿)20mg 肌注或口服。利尿過多可導致低鉀、低氯性堿中毒,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以及血液濃縮等不良后果,應注意避免。
(2)強心劑:肺心病人由于慢性缺氧、感染、低血鉀,對洋地黃類藥物耐受性很低,易發(fā)生心律失常,故應用劑量宜小,并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劑,如毛花甘丙(西地蘭)0.2mg,或毒毛花苷k0.125mg加葡萄糖液稀釋后靜脈緩慢推注。由于低氧血癥、感染等均可使心率增快,故不宜單純以心率作為衡量強心藥應用和療效考核的指標。
(3)血管擴張劑:對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肺動脈壓有一定效果。常用藥物有尼群地平10mg,每日3次,巰甲丙脯酸12.5~25mg, 每日2~3次。
第10題
試題答案:B
考點:
☆☆☆☆☆考點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并發(fā)癥;
1.肺性腦病
是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礙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綜合征,但應注意與腦血管意外、感染中毒性腦病、代謝性堿中毒、電解質紊亂等所致的神經精神癥狀相鑒別。
2.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
二氧化碳潴留可導致呼吸性酸中毒,嚴重缺氧可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低氯血癥可致代謝性堿中毒,治療中機械通氣過度又可導致呼吸性堿中毒。各種類型酸堿失衡又可導致電解質紊亂。
3.心律失常
多表現為房性期前收縮與陣發(fā)性室上性驚動過速,也可有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少數病例由于急性嚴重心肌缺氧,可出現心室顫動甚至心跳驟停。
4.上消化道出血
因長期缺氧及酸中毒,可發(fā)生胃及小腸粘膜糜爛、潰瘍,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嚴重時可以致命。
5.休克
發(fā)生的原因有感染性休克及失血性休克,多由上消化道大出血引起;還有心源性休克,由嚴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所致。
關注"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zhí)業(yè)醫(y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萬題庫: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真題每日一練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