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不深不透”,“聯(lián)系群眾還很不夠”,“思想還要繼續(xù)解放”,“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這樣一些現(xiàn)象:講成績有聲有色,談困難有板有眼,可一查擺起問題來,就搞起了“宏觀統(tǒng)計學”,翻來覆去都是些大而化之的泛泛之談。
這些“問題”,乍一聽有模有樣,細究起來卻缺少具體事實和實際內(nèi)容,不過是些貌似深刻、“法不責眾”的空話套話,聽起來令人耳煩,改起來無從下手,最終只能是裝裝門面、走走過場,讓問題“打了水漂”。正因此,中央領導同志強調(diào),教育實踐活動要“有針對性地查找問題,問題找得越具體越好”。
籠統(tǒng)空洞的宏大問題,個個都認為是普遍現(xiàn)象、人人都覺得與自己無關,難以打到點上、觸動靈魂,最終讓查擺問題、開展批評變成空對空、刮刮風,這正是群眾最痛恨的形式主義。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安萆b看近卻無”的問題,正是“抽象的主觀主義的分析”,背離了教育實踐活動的初衷。
“四風”問題,積弊成冰非一日之寒。要找出問題、去除病灶,自然會遇到各種主觀和客觀上的障礙。從自我批評者的角度,找問題是引火燒身,沒有點“向我開炮”的精神,很難下得了真決心。從批評者的角度,受“批評要抽象,表揚要具體”的潛規(guī)則影響,不敢也不愿火力全開。于是乎,各種避重就輕、轉(zhuǎn)移視線的“宏大問題”應運而生。或是用能力問題取代態(tài)度問題,或是用共性問題消解個性問題,或是用表面問題掩蓋深層問題,最終讓問題“不著邊際”、批評“無疾而終”。
具體化,是一種思想方式,也是一種工作方法。江澤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一具體就深入”,找問題具體了,才能有針對性地整改。1961年時,面對“大躍進”帶來的困難,陳云同志真誠檢討“大家吃不飽肚子,我負有責任”,還從“母豬私養(yǎng)好”、“留足自留地”這樣最具體的問題著手調(diào)研糾偏。今天,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中央首先抓的就是“八項規(guī)定”,從精簡會議、輕車簡從到改文風會風,每一項都細致入微、小中見大。習近平同志更是以身作則,率先遵行,為全黨做出了榜樣。事實證明,一具體就直接、一具體就透徹、一具體就有效。對于問題,能不能抓具體、敢不敢具體抓,往小了說,見能力、見功力;往大了講,見風格、見境界。
不要以為具體的問題就是小問題,群眾正是從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中看作風,從領導干部的一舉一動中辨是非。具體問題,既是病灶所在,也是治療的突破口。是不是還熱衷于造聲勢、出風頭,難以給領導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響的事不做,抓工作不講實效?是不是還習慣于“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對群眾官氣十足?是不是還傾心于“清茶報紙二郎腿,閑聊旁觀混光陰”,甚至留戀燈紅酒綠、縱情聲色犬馬,任由精神懈怠、信念失守?多學學黨章規(guī)定,多看看廉政準則,多想想具體問題,“見賢思齊、反躬自省”,才能讓直面問題成就擔當勇氣、讓解決問題鋪就進步之階。
東漢學者荀悅曾提出“四不”: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偽事?芍^言簡意賅。說話做事要務實,體現(xiàn)在找問題上,就是要具體。如果找問題都搞“虛言浮術”、“華名偽事”,就會變成“連野豬都騙不了”的高音喇叭,最終損害黨的威信、貽誤事業(yè)大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