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干活受傷,老板王總拖著賠償款一直不給。法官上門要錢,老板說什么也不愿出錢。為感化他,法官說起受傷工人的家庭狀況,但還是沒能要到錢。兩人的談話,被老板兒子小王盡收眼底,他覺得父親做法欠妥。8月28日,他瞞著父親拿出升學紅包,湊齊了賠償款,獨自到法院幫父親結(jié)了案。(8月29日《現(xiàn)代金報》)
父親欠賠償款不還,兒子替父還款,這是一出另類版的父債子還。身為老板的父親并不是沒錢還款,只是眼中的錢遮蔽了良心,看不到工作中受傷殘疾工人的苦難,忘記了身為老板的應有之責。兒子替父還的不僅僅是錢財,還有良心。
還款之后小王要求暫不將執(zhí)結(jié)消息告訴父親,畢竟6萬元的賠償款不是小數(shù)目,孩子怕父親責罵理所當然。不過,筆者認為,此事應對王總講明。首先,如果王總一直不知債款已還,法院和受傷工人卻不再上門,他或許就此認為,拖字決如此有效,以后如果再面對此類事件,恐怕還會故伎重演。其次,這是一個難得的教育機會,法官要利用這次機會對王總進行批評教育,讓王總向兒子小王學習。相信當王總得知事情真相,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父親在孩子心中應是高大的榜樣形象,但王總的形象在小王心中恐怕已經(jīng)倒塌。如果王總希望重新獲得兒子的尊敬,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王總就要以身作則,以責任為信念,以道德為準繩,在以后的生活中放下眼中的金錢,多問問自己的良心。工人在工作中受傷,身為老板理應負責到底,手中有錢卻摳門不給,實屬良知淪喪,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父在做,子在瞧。
王總有一個好兒子,給父親挽回了良心,也給法院和受傷工人帶來了圓滿。但法院不應以此為止,反而要陷入反思,為何王總以為拖欠就可了結(jié)此事?是否曾有拖欠不還了事的先例?不是每一個“老賴”都會有一個好兒子,也不是每一起“討賠案”都會獲得圓滿,法院面對“賴賬大王”要積極尋找辦法,主動作為。以情動人是一個辦法,像此次事件,就是一次“攻心術(shù)”的圓滿成功,雖然沒有感化王總,卻感化了小王,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當然,道德說教不是萬能的,還要運用法律武器。執(zhí)行難除了誠信觀念缺失、法制意識淡薄,更在于被執(zhí)行人違法成本太低,被強制執(zhí)行和主動履行一個樣。只要最終償還,即便法院去強制執(zhí)行了,往往也沒有附加處罰。消除“老賴”僥幸心理,就必須提高違法成本,依法辦理拒執(zhí)罪案件,給拒不執(zhí)行者以嚴懲。
此外,還要利用社會合力打造天羅地網(wǎng),讓老賴們寸步難行。河南省高院院長張立勇曾經(jīng)表示,執(zhí)行難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便是法院在獨自戰(zhàn)斗!翱糠ㄔ阂患覇未颡毝肥遣恍械,還必須要依靠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力量!鄙钲诔雠_《關(guān)于加強法院民事執(zhí)行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以立法形式限制老賴乘坐飛機、高檔消費、興辦企業(yè)、外出旅游等六種行為,并將被執(zhí)行人的基本信息通過企業(yè)或者個人信用征信系統(tǒng)予以披露,供有關(guān)機關(guān)、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和社會公眾查閱,以便“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種做法值得各地借鑒。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