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依法行政方面的進展
2002年1月,政府有關部門第一次舉行全國性的行政決策聽證會,至今各地舉行的各類聽證會達數(shù)千次。
2002年到2004年,國務院分三批宣布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1806項。到2004年年底,國務院部門的審批事項已減少50.1%。
2004年3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頒布,提出了用十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xiàn)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200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施行,確立了行政許可的一系列原則和制度。
2005年2月,《國務院工作規(guī)則》公布,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民主決策、依法行政和加強行政監(jiān)督的民主精神。
2005年5月,《信訪條例》重新修訂后開始施行,保障了公民的申訴和檢舉權利,強化了政府信訪工作的責任。
沒有法律,就不會有法治。因此,首先必須完善立法。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從法律上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規(guī)范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安定的法律。建立健全立法公開征求意見和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調查研究制度。堅持“開門立法”、集思廣益,完善公民參與立法的制度和程序,提高立法的質量。
政府行政權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承擔著調整社會關系、平衡社會利益、整合社會資源、維護社會秩序的多種功能,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實現(xiàn)有著最廣泛、最直接的影響。因此,推進法治建設,必須規(guī)范與制約政府行政權力。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文明執(zhí)法,建設法治政府,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要追究的監(jiān)督機制,使各級行政機關做到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既不失職,又不越權。
有句格言說:“立法易,司法難!狈墒菍崿F(xiàn)社會正義的根本措施,司法是法律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要進一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以解決制約司法公正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重點,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懲治司法領域中的腐敗,促進司法公正。
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出了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zhí)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xiàn)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法治理念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先進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指引著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體現(xiàn)的本質要求
一是必須反映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
二是必須反映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
三是必須反映和堅持黨的領導。
四是必須反映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五是必須反映和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fā)的原則要求。
六是必須反映和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廣泛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全面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和深刻內涵,用正確的法治理念統(tǒng)一思想,指導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進行法治理念教育,普及法律知識是基礎。從1986年開始,我國開展全民普及法律知識教育,已連續(xù)實施了4個五年普法教育,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知識得到較為廣泛的普及,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明顯提高,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各項事業(y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法制宣傳教育在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前,“五五”普法規(guī)劃已經制定和開始實施。要按照這個規(guī)劃的要求,認真落實好各項任務,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千秋大業(yè)。只要我們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堅持不懈地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一個人人知法守法、處處法治昌明的社會就一定會到來!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