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在情境中”的理論(person-in-situation)
認為個案工作是關于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研究一個人,必須將其放到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進行,即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應該注重研究案主的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間各要素的關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環(huán)境壓力和人們彼此沖突的影響和困擾,因此要用系統(tǒng)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們的行動。
此理論認為案主的困擾來源三方面:
兒童時期沒能滿足的欲望與需求一直帶到了成年期,從而導致了在環(huán)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小孩,長大后會尋求關愛。
來自環(huán)境的壓力。貧困的母親由于生活壓力打罵孩子。
自我和超我受到損害。過渡被母親溺愛的孩子長大后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的關系。
除此之外,還包括溝通理論和社會角色理論。
(三)基本假設和原則
1、基本假設
(1)對人的成長發(fā)展的假設。個人的成長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三個因素彼此相互影響,案主所面對的困難,是案主本人同時受內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的結果。
(2)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假設。服務對象的問題與服務對象感受的壓力有關,個人早年的沒有得到滿足的欲望或情緒需要或沖突,仍藏在個人的無意識中。當社會壓力過大,個體應付外界環(huán)境的理性處理能力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欠佳時,早年的問題會引起偏激的反應。
(3)對人際溝通的假設。個人與他人的互動中,溝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溝通的能力和技術有助于理解案主的問題以及做出正確的診斷。
(4)對人的價值的假設。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有待發(fā)展和潛力的個體。人類的行為不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預測的方法來加以影響和改變。
(四)實施程序(即特點要點)
包括研究、診斷和治療三個階段。
1、心理社會研究
第一步:開始接觸(包括初次會談、建立關系和簽訂服務協(xié)議)
第二步:收集資料,以人在情境中唯一局全面收集與案主相關的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料,包括案主對自己問題的看法,是否嘗試處理過這些問題,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價值觀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種意識和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滿足和不滿足感受。其關心的重點應該放在意識層面而不是無意識層面。
第四步:協(xié)助案主自我發(fā)現(xiàn)。讓其了解自身的問題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綜合資料,確定下一步方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