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出自于中國古代的( )
A.《論語》
B.《禮記》
C.《學記》
D.《孟子》
2. 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其領導權是由什么來決定的( )
A.政治經濟制度
B.生產力
C.科學技術的控制人
D.文化權威者
3. 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共同制約著教育的( )
A.性質
B.結構的變化
C.內容和手段
D.教育者的觀念
4. 關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存在不同觀點,在以下羅列的研究者中屬于外鑠論者 的是( )
A.弗洛伊德
B.格塞爾
C.華生
D.威爾遜
5.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是按照從感知運算水平_前運算水平葉具體運算水平_形式運算水平發(fā)展的,這說明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哪一規(guī)律( ) A.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B.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
C.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D.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
6. 我國學校教育形態(tài)始于( )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7. 提出“有教無類”主張的教育學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韓非子
8. 《大教學論》一書的作者是( )
A.洛克
B.盧梭
C.夸美紐斯
D.赫爾巴特
9. “泛智教育”的提倡者是( )
A.洛克
B.盧梭
C.夸美紐斯
D.赫爾巴特
10.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yǎng)要求指的是( ).
A.教育目的
B.課程目標
C.教學目標
D.培養(yǎng)目標
11.學生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yōu)楝F(xiàn)實性的條件是( )
A.個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
B.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作用
C.教育的作用
D.環(huán)境的作用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句話講的是( )
A.教師的傳道者角色
B.教師的授業(yè)、解惑者角色
C.教師的示范者角色
D.教師的研究者角色
13.教師有責任教育學生了解自己的義務,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教 育活動中未盡義務或違反規(guī)定,由此造成的后果則應由( )
A.教師負責
B.學校負責
C.家長負責
D.學生自負
14.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應當具備三個基本特征,除了強制性和普遍性以外,還有( )
A.發(fā)展性
B.地域性
C.基礎性
D.科學性
15.我國把課程分為國家、地方、學校三個層次。那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分別指的是( )
A.二級課程和三級課程
B.一級課程和三級課程
C.一級課程和二級課程
D.二級課程和一級課程
16.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的是( )
A.物質生活水平
B.文化發(fā)展水平
C.教育發(fā)展水平
D.生產力水平
17.1960年12月,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在美國第73屆年會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 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憲章”。這位經濟學家是( )
A.斯蒂格力茨
B.布坎南
C.舒爾茨
D.科斯
18.教育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過,教育這種文化現(xiàn)象 具有( )
A.普遍性
B.滲透性
C.特殊性
D.不可替代性
19.少年期在人生的過程中是一個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心理學家把這個時期稱為( )
A.追求獨立傾向期
B.自我意識覺醒期
C.似懂非懂期
D.心理斷乳期
20.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變化的結果,這就是( )
A.教學目標
B.教育目的
C.培養(yǎng)目標
D.教學目的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