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許多組織文化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但不幸早已陳舊過時的假設:只要我埋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萬事大吉。
這種假設的意思是,個人的責任僅僅是“把工作做好”。在層級制組織中,衡量個人績效的標準通常是看員工是否實現(xiàn)了具體的目標。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推論,在當今大多數(shù)組織中,同事之間都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心照不宣地提倡個人自治——“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蓖轮g通常彬彬有禮,避免發(fā)生沖突,見不到質疑、辯論,也不會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批評,而這些都是合作所必須的。
在合作型企業(yè)中,個人能力只有為整體的成功做出貢獻,才稱得上寶貴?冃藴室舶l(fā)生了改變,主要是看每個人對共同任務或使命付出了多少。在擴展合作的環(huán)境中,個人工作的成功有賴于積極參與、主動提出質疑以及做出“成年人的”選擇。
成功定義的改變以及同事之間的新關系促使我們對績效管理系統(tǒng)進行重新思考。不過,我的研究表明,如果團隊無法對區(qū)別其成員的貢獻產生影響,那么僅僅改用基于團隊的獎勵制度是不夠的,甚至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我們對55個全球團隊進行了全面研究,發(fā)現(xiàn)團隊外部成員(甚至包括團隊的直接主管)的感受之間并沒有聯(lián)系,而團隊成員對內部合作程度的感知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誰為團隊績效做出了哪些貢獻,老板幾乎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也許反而會挽留或獎勵那些貢獻最小的員工。
在依賴擴展合作的環(huán)境中,若想實現(xiàn)最優(yōu)績效管理,就需要讓團隊成員的意見在決定各位成員貢獻幾何時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分量。組織有兩種主要選擇:
第一,以團隊為基礎,但利用團隊能力來選拔成員,或將績效欠佳的成員淘汰出局。
第二,以個人為基礎,但利用同僚能力來評估個人對使命的成功做出了多大貢獻。
全食超市(Whole Foods)使用的是上述第一種方法,讓團隊來選擇新的團隊成員。每家門店都劃分為多個團隊。新店員受聘加入某個團隊,其工作是臨時性的。工作四星期后,團隊投票表決是否留下這位店員。讓團隊成員充分表達意見非常重要,因為基本工資以外的各種獎勵都要與績效掛鉤。
IDEO設計公司信奉的是第二種哲學,他們利用一個專為收集同僚反饋而設計的內部合作中心,同時該中心還是一種積累信譽的工具。每位員工的網(wǎng)站都將其個人工作、博客、即將做出的團隊承諾(需求的跡象),以及豐富的資料結合在一起,這些資料為其他同事提供關于該員工各種不同利益的評價。
在成功進行擴展合作所需的所有組織調整中,采用以同僚反饋為基礎的績效管理方法也許是最重要的,也最有可能帶來重大的文化變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