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
【解析】社會工作指的是非營利的、服務于他人和社會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活動。在國際社會,這類活動還被稱為社會服務或社會福利服務。
2.【答案】C
【解析】社會工作者要對各種各樣的人開展工作,要同他們合作處理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就要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而要真正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他們怎樣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要,才能真正幫他們之所需。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去理解服務對象的文化,具有文化能力。由于社會工作常常要面對困難群體、弱勢群體,而這些群體因為長期處于困難和弱勢地位而形成自己特殊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所以社會工作要有較強的文化能力,或者說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有較強的敏感性。
3.【答案】A
【解析】社會工作主要通過服務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效果。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社會工作不但強調社會秩序的重要性,也強調不盡合理的社會結構和制度環(huán)境會造成社會問題,因而要通過改變環(huán)境、完善制度來解決問題。所以,社會工作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發(fā)揮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答案】C
【解析】當前我國對社會工作有三種不同的理解,即有三種社會工作:普通社會工作、行政性社會工作和專業(yè)社會工作。其中,行政性社會工作是在政府部門和群眾團體中,專門從事職工福利、社會救助、思想工作等類型的助人活動。有的面向全社會(如民政部門的社會救助、老人福利和兒童福利工作),有的面向本單位成員(如企事業(yè)單位中工會救濟和幫助困難職工的工作)。這些工作都是由國家正式人員專門承擔的助人解困的活動,工作人員較少受過助人方面的專業(yè)訓練,所以它是行政性、非專業(yè)化的社會工作。
5.【答案】A
【解析】社會工作是復雜的幫助有困難的人及群體的活動,與一般助人活動相比,它有許多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①職業(yè)助人活動;②注重專業(yè)價值;③強調專業(yè)方法;④注重實踐;⑤雙方合作;⑥多方協(xié)同。
6.【答案】D
【解析】社會工作分析問題時的基本觀點是“人在環(huán)境之中”,認為人與社會環(huán)境是相互依存的。在現(xiàn)代社會,社會環(huán)境應該為人的正常生活、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適宜的條件,而個人則有責任發(fā)揮自已的能力經營自己的生活并為社會發(fā)展作貢獻。這樣,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協(xié)調和適應就是社會工作者分析和處理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
7.【答案】D
【解析】對服務對象的尊重與包容是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操作原則之一,在這里,尊重的含義不僅在于對服務對象保持符合社會文化習俗的禮節(jié)和稱謂,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服務對象自身的生命價值和其他基本權利,充分保障他們獲得基本的資源和可靠的專業(yè)服務的權利,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滿足他們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對社會工作專業(yè)來說,尊重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認知,還是一種道德上的實踐。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應將自身的價值觀強加于服務對象,更不應指責和批判服務對象的言行和價值觀,也不能向服務對象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8.【答案】B
【解析】在社會工作中,接納不等于認同.它是指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價值觀與個人背景特征等的一種包容,也是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大眾的統(tǒng)一的服務態(tài)度,是建立專業(yè)助人關系的重要前提。對服務對象而言,他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專業(yè)社會工作者提供的專業(yè)服務。
9.【答案】D
【解析】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提出的行為公式是B=f(P•E),其中,B代表行為,P代表人,E代表環(huán)境。
10.【答案】A
【解析】在放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中,家長既缺少愛心、耐心,也缺乏責任感,對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由于得不到必要指導和正常約束,會形成缺乏自信、自制力差、不負責任、情緒波動異常、待人處事具有攻擊性、易受誘惑、做事權宜敷衍、缺乏理想等心理傾向。由于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無力管教小慶的學習,長期的疏于管教導致了小慶自制能力差,迷上網絡游戲。
11.【答案】D
【解析】家庭成員問人際關系緊張、不和諧,家庭氣氛失調,價值導向不一致,便構成了沖突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沖突型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也易形成缺乏安全感、意志力薄弱、殘忍冷酷、愛撒謊的性格特征,大多數有激烈的反抗性,出現(xiàn)反社會的傾向。
12.【答案】B
【解析】莫瑞把需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需要,也稱生理性需要,包括對食物、水、排泄性、避免傷害等的幾種需要;第二需要,又稱心因性需要。其中,心因性需要包括兩小類:一類是與學習任務有關的需要(如條理、構造、守恒、獲得等需要)和影響學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如成就、優(yōu)于他人、避免失敗等需要);另一類則是與人際關系有關的需要,包括使人們結合起來的需要(如尊重、歸屬、援助等需要)及使人們分裂的需要(如排斥、侵犯、防衛(wèi)、統(tǒng)治等需要)。
13.【答案】A
【解析】行為適應性標準是劃分正常行為與偏差行為常用的一個標準。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tài),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huán)境和改造環(huán)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行事,就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于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其行為后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當的,則被認為行為產生偏差。
14.【答案】B
【解析】危機的發(fā)展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①危機發(fā)生;②危機應對;③解決危機;④恢復期。其中,危機應對是指在危機出現(xiàn)后,服務對象就會尋找其他的途徑和方法解決面臨的困難。
15.【答案】A
【解析】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通過家庭教養(yǎng)模式。家庭教養(yǎng)模式的影響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其中,橫向影響主要關注家庭成員間互動如何影響個體的成長與發(fā)育,屬于微觀層面。小明的奶奶平時與小明很少交流,以至于他覺得在家沒意思而偷偷出去玩耍,這正是家庭成員中缺乏互動的表現(xiàn)和帶來的后果。
16.【答案】B
【解析】學齡前階段為3~6歲,這一階段的生理特征是智力發(fā)展迅速,兒童活動范圍擴大;在心理方面,工作和語言能力發(fā)展迅速;在社會性發(fā)展方面也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17.【答案】B
【解析】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依次構成需要的層次。
18.【答案】B
【解析】放松練習是行為治療技術中應用最廣的治療技術之一,要求服務對象通過身體的放松舒緩生理和心理的緊張。最常見的是一種漸進式緊張——松弛放松法,即首先要求服務對象保持某部位肌肉的緊張;接著放松這部位的肌肉,通過緊張和放松不同部位的肌肉,逐漸學會放松整個身體。
19.【答案】A
【解析】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理論假設包括:①對人的成長發(fā)展的假設;②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假設;③對人際溝通的假設;④對人的價值的假設。其中,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假設認為服務對象的問題與服務對象感受到的壓力有關;對人的價值的假設認為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暫時面臨困擾的服務對象,也具有自身有待開發(fā)的潛能。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目標就是幫助服務對象發(fā)掘自己的潛在能力,促進自身健康地成長。
20.【答案】A
【解析】成長小組的工作旨在幫助組員了解、認識和探索自己,從而最大限度地啟動和運用自己的內在資源及外在資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解決所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個人正常健康地發(fā)展。成長小組的焦點在于個人的成長和正向改變。
微信搜索"萬題庫社工學習工坊"也可獲得社工證書!
相關推薦: